席间,王伸汉只字不提两人都心知肚明的事。趁着李毓昌上厕所,王伸汉跟出来耳语道:“咱们为啥不能双赢呢?您开个价吧。”李毓昌大声斥责道:“无耻!朝廷命官竟在灾民身上割肉,伤天害理,国法难容!”李毓昌回到住处,感到口渴,李祥递上早就备好的一碗毒药。可能是剂量不够,李毓昌喝了之后喊肚子疼,却没倒下。李祥他们就把一根绳子套到了主人脖子上……
法医有点想不通,一个人为啥又上吊又服毒呢?王伸汉勃然大怒:人吊在梁上,不是自杀是什么?法医只好闭嘴,按照领导意见办。
但淮安知府王毂没有轻易签字。他想,自杀总得有理由吧,说人家李组长自杀,给个理由先!联想到昨夜不欢而散的宴席和吵闹声,王毂认定里面有名堂。他决定亲自挂帅,一查到底。但是王伸汉却笑着问知府:“山阳县归淮安府管吧?”这句话点到了穴位,说得他浑身冒汗。不查,对不起良心;查,引火烧身,真是左右为难。最终还是屁股决定脑袋,知府大人抖着手签发了报告,而王伸汉则付出了四千两的代价。
报告中没提到李毓昌的三个服务人员,江苏巡抚和两江总督觉得这是个瑕疵。但淮安方面说找不到人,两位大领导懒得追究,熟练地画个圈,归档结案了事。
其实,捐官出身的王伸汉早已将李祥他们推荐给几个地方领导,重新安排了工作。一想到只需一半的钱就能捐个知府,真是开心极了。一切天衣无缝、尽在掌握,但是结局却印证了《红楼梦》中那句话: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悲剧英雄
嘉庆帝的准确判断和坚决态度,使真相很快大白于天下。山阳县令王伸汉及其帮凶统统被处死,其中,为告慰冤魂,嘉庆帝指示将李祥正法于李毓昌坟前。淮安知府王毂以“知情受贿、同恶相济”被判极刑,想保帽子却丢了脑袋。由于严重失察和不作为,两江总督铁保、江苏巡抚汪日章被严厉问责,铁保下放新疆劳改,汪日章被开除公职。
李毓昌的精神气概震动了官场人心,嘉庆帝也被深深感动,追授知府衔,并亲自作长诗、刻诗碑于墓前。自此,李毓昌的名字传遍华夏大地,即墨人民更以他为骄傲。
但是后人在拜谒李毓昌墓的时候,心情是复杂的,无限景仰之外,也有怜惜和深深遗憾。这是因为李毓昌既是一位高大的英雄,又是一位悲剧人物。
一方面,他忠于职守,嫉恶如仇,对人民群众充满感情,不惜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忠诚,是儒家所称的君子,民众眼中的好官,中华文化土壤中生出的一株秀木。这种特质会永远教育和激励后人。
另一方面,李毓昌耐过了三十年寒窗苦,终于有机会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式理想,却在第一次执行任务的时候倒下,令人不禁唏嘘。
反腐败需要知己知彼。漕运和赈灾是清朝的腐败重灾区,有“南漕北赈”之说。富庶发达的江南是政府的主要财税来源,大运河运送的是滚滚金银;北方灾害频仍,朝廷必须下拨资金赈灾救济,腐败分子当然不会放过这两块肥肉。查赈则坏了人家好事,甚至要人性命,腐败分子自然穷凶极恶殊死对抗。所以,反腐败斗争是你死我活的较量,勇气和智慧缺一不可。
李毓昌一腔热血大义凛然,但这远远不够。假如他对赈灾领域的积弊和人性之恶了然于心,对当地官场“森林”“树木”生态状况了如指掌,对反腐斗争的严峻性复杂性心中有数,不但敢于斗争,而且善于斗争,职业素养高、保密意识强,故事结尾是否不太一样?这个问题值得从事反腐败工作的同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