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查组长自杀
1809年(清嘉庆十四年)初夏某日清晨,嘉庆帝像往常一样赶到办公室主持例会,谁知会议刚开始,他就被惊到了。监察机关负责人——都察院左都御史要求先发言:江苏巡抚派往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淮安区)赈灾督查工作负责人李毓昌悬梁自尽!
嘉庆帝连忙问:“什么时候的事?”左都御史回答:“大半年了。”嘉庆帝又问:“为什么现在才报告?”左都御史回答:“要不是死者的叔叔李泰清来都察院上访,我们还蒙在鼓里呢。”嘉庆帝略一思忖,说了两个字:“蹊跷!”
在大清一百多年历史上,监察官自杀的事情从未发生过,和平时期朝廷命官遇害的情况也不多见。况且,查赈是个面子里子兼具的美差,又得上级信任,又有油水可捞,自杀实在不合常理。
李泰清的陈情书呼应了嘉庆帝的感受。
上一年夏季淮河流域暴雨不断,导致洪泽湖水位暴涨,运河决堤,地势低洼的淮安府辖区顿成泽国,其中山阳县受灾最重,人民流离失所。朝廷拨出巨款赈灾,明令地方政府逐户发放,不得贪污挪用。然而不久,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都收到了举报信,指控地方干部侵吞大量救灾款物。于是,他们决定派出督查组,年轻的候补知县李毓昌被任命为负责人之一。
李毓昌,新科进士,山东即墨人,经吏部掣签刚刚分配到江苏。督查组匆匆赶往山阳县开展工作,谁料仅仅一个月后,李毓昌家属接到了噩耗。叔父李泰清读过私塾,是个有见识的乡村能人,受托南下迎灵。
山阳知县王伸汉亲自接待李泰清,派专人贴身服务,还自掏腰包,送给老李一百五十两慰问金。然而,李泰清整理侄子遗物时却发现,有本书里夹着一张纸,是侄子写给上级的报告草稿,蝇头小楷写得明白:这次赈灾款总共九万两,山阳县令独吞了两万三千两,这是多少条人命啊!他还想用重金收买我,但我决不愿负皇上、负百姓!在侄子的一件衣服上,李泰清又发现了斑斑血迹。他迅速把这件衣服贴身穿上,把那本书牢牢揣在怀里。
由于山东江苏两省互相推诿,李泰清只得到都察院击鼓鸣冤。嘉庆看到这里,气得发抖。决不能让忠心报国的好干部,死得不明不白窝窝囊囊。嘉庆帝下令启动指定管辖,由中央刑部直接处理,一名军机大臣牵头。
血腥的围猎
李毓昌刚到山阳县的时候,王伸汉并未当回事。检查组他见多了,谁不是好吃好喝好拿,转一圈走人?李大组长还嫩得很,搞不出啥名堂的。
但是,王伸汉很快就知道自己错了。为方便接待访民,李毓昌拒绝入住县里安排的高档宾馆,借了个破庙住。更厉害的是,他手捧全县户口花名册和赈灾支出明细,挨家挨户核实。核对时间越长,脸拉得越长,等到差不多跑遍了全县,李毓昌基本不搭理王伸汉了。王县令心里发毛,赶紧想办法摸底。
这天,王伸汉的心腹包祥请李毓昌的手下李祥吃饭。三杯老酒下肚,加上硬硬的银子落袋,李祥打开了话匣子:李毓昌已经掌握了王伸汉的犯罪事实,并且记录了精确的数字,目前正在给省领导写报告呢。
但是,王伸汉吓坏了,急令包祥找李祥去偷李毓昌的工作笔记。他的小算盘是,没有笔记本就没了证据,说什么都没用。即使李毓昌启动重新调查,来回一折腾至少两个月,足够做工作了。
李毓昌睡觉都把笔记本揣在怀里,李祥根本没机会下手。眼看督查组就要回苏州了,王伸汉豁出去了。他用五百两银子买通了李祥等人,然后请来淮安知府王毂主陪,为督查组饯行。
席间,王伸汉只字不提两人都心知肚明的事。趁着李毓昌上厕所,王伸汉跟出来耳语道:“咱们为啥不能双赢呢?您开个价吧。”李毓昌大声斥责道:“无耻!朝廷命官竟在灾民身上割肉,伤天害理,国法难容!”李毓昌回到住处,感到口渴,李祥递上早就备好的一碗毒药。可能是剂量不够,李毓昌喝了之后喊肚子疼,却没倒下。李祥他们就把一根绳子套到了主人脖子上……
法医有点想不通,一个人为啥又上吊又服毒呢?王伸汉勃然大怒:人吊在梁上,不是自杀是什么?法医只好闭嘴,按照领导意见办。
但淮安知府王毂没有轻易签字。他想,自杀总得有理由吧,说人家李组长自杀,给个理由先!联想到昨夜不欢而散的宴席和吵闹声,王毂认定里面有名堂。他决定亲自挂帅,一查到底。但是王伸汉却笑着问知府:“山阳县归淮安府管吧?”这句话点到了穴位,说得他浑身冒汗。不查,对不起良心;查,引火烧身,真是左右为难。最终还是屁股决定脑袋,知府大人抖着手签发了报告,而王伸汉则付出了四千两的代价。
报告中没提到李毓昌的三个服务人员,江苏巡抚和两江总督觉得这是个瑕疵。但淮安方面说找不到人,两位大领导懒得追究,熟练地画个圈,归档结案了事。
其实,捐官出身的王伸汉早已将李祥他们推荐给几个地方领导,重新安排了工作。一想到只需一半的钱就能捐个知府,真是开心极了。一切天衣无缝、尽在掌握,但是结局却印证了《红楼梦》中那句话: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悲剧英雄
嘉庆帝的准确判断和坚决态度,使真相很快大白于天下。山阳县令王伸汉及其帮凶统统被处死,其中,为告慰冤魂,嘉庆帝指示将李祥正法于李毓昌坟前。淮安知府王毂以“知情受贿、同恶相济”被判极刑,想保帽子却丢了脑袋。由于严重失察和不作为,两江总督铁保、江苏巡抚汪日章被严厉问责,铁保下放新疆劳改,汪日章被开除公职。
李毓昌的精神气概震动了官场人心,嘉庆帝也被深深感动,追授知府衔,并亲自作长诗、刻诗碑于墓前。自此,李毓昌的名字传遍华夏大地,即墨人民更以他为骄傲。
但是后人在拜谒李毓昌墓的时候,心情是复杂的,无限景仰之外,也有怜惜和深深遗憾。这是因为李毓昌既是一位高大的英雄,又是一位悲剧人物。
一方面,他忠于职守,嫉恶如仇,对人民群众充满感情,不惜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忠诚,是儒家所称的君子,民众眼中的好官,中华文化土壤中生出的一株秀木。这种特质会永远教育和激励后人。
另一方面,李毓昌耐过了三十年寒窗苦,终于有机会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式理想,却在第一次执行任务的时候倒下,令人不禁唏嘘。
反腐败需要知己知彼。漕运和赈灾是清朝的腐败重灾区,有“南漕北赈”之说。富庶发达的江南是政府的主要财税来源,大运河运送的是滚滚金银;北方灾害频仍,朝廷必须下拨资金赈灾救济,腐败分子当然不会放过这两块肥肉。查赈则坏了人家好事,甚至要人性命,腐败分子自然穷凶极恶殊死对抗。所以,反腐败斗争是你死我活的较量,勇气和智慧缺一不可。
李毓昌一腔热血大义凛然,但这远远不够。假如他对赈灾领域的积弊和人性之恶了然于心,对当地官场“森林”“树木”生态状况了如指掌,对反腐斗争的严峻性复杂性心中有数,不但敢于斗争,而且善于斗争,职业素养高、保密意识强,故事结尾是否不太一样?这个问题值得从事反腐败工作的同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