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戏、放风筝、捕麻雀、打弹子、滚铁环、跳绳……在1949年以来的美术创作中,有很多以儿童为题材的美术作品,其中有很多人们熟悉的儿童游戏。它们在画面中的各种不同表现,都是在新中国背景下的一种时代的新气象和新生活。当画面中的这一代都渐渐老去,21世纪的中国儿童已经有了他们这个时代的游戏和玩乐,有了他们在新时代的新生活,而我们的美术创作应该如何去表现?应该给下一个60年的孩子们留下什么今天儿童游戏的视觉记录?
张仃 新中国的儿童 1950年
孙青羊 娃娃戏 20世纪50年代初
在1949年以来的美术创作中,有很多以儿童为题材的美术作品,其中有很多人们熟悉的儿童游戏。这些不同形式的画曾经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并与社会政治和社会发展紧密关联,反映了这一时期儿童题材美术创作的特点。其中以“娃娃戏”的形式来表现的儿童的生活,延续了延安以来的传统。1947年,冯真在延安的“大众美术社”创作了《娃娃戏》《参军》,在当时的印刷量就高达60万份。诞生于革命根据地的《娃娃戏》,不是传统“娃娃戏”中多子多福的寓意,而是有着鲜明的政治主题,是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而这种表现儿童模仿戏剧(皮影戏或傀儡戏)的场景,曾经是革命根据地生活中常见的景象,反映了新文化民众宣传的潮流。这种好人与坏人的装扮表演,又类同于当时流行的街头“活报剧”。1950年,张仃创作的《新中国的儿童》,以新中国儿童装扮成海陆空军以及工农的形象,表现了新中国儿童在新社会的政治态度和立场,是这一时期最典型、最有影响的代表作,是延安传统在新中国的发展。
“娃娃戏”是儿童的一种集体游戏。用“娃娃戏”的方式来表现儿童对于社会政治的一种理解和态度,既来自生活,又有着艺术创作的方法。通过“娃娃戏”来反映儿童受到大人影响的政治立场,实际上是美术创作表现时事的一种特别的题材。而各种装扮好人和坏人的像舞台剧那样的场景,在生活中的大街小巷或田间村头,都在翻转着一个又一个不同时代的角色,这正是新时代的新生活和新气象。尽管画面中表现的依然传续了一些传统的儿童游戏方式,可是,这些游戏与每一个儿童的成长都有着紧密的关联,因此,在这个时期的美术创作中,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的儿童游戏的方式,以及游戏的类型,其中有与农业社会相关联的方式,也有农业社会向现代文明转变的一些方式,而如今大多已经退出了儿童游戏的舞台,但那些画面却能勾连起人们对儿时、对历史的记忆。虽然过去的一些儿童游戏非常简朴,有些已经落伍于数字化时代,但它们都是现在的年长辈的儿时记忆,也是他们儿时的欢乐所在。这些游戏曾经给天真的孩子们带来了欢乐,也打发了儿童的闲暇时光;他们以游戏的方式聚集在一起,三五成群或独自游玩,使他们的身心在娱乐中得到了健康的成长。这和学习一样,是他们的需要。他们在游戏中成长,游戏也见证了新时代的新的笑容,以及新时代儿童的幸福生活。与他们相关的美术创作,记录了新中国儿童的生活和成长,成为儿童题材美术创作中的一个特别的内容。
黄胄 办好托儿所解放妇女劳动力,1958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扰乱了人们的生活,时间被放慢,似乎一切都被搁置在了2020年的开端。面对疫情,英勇无畏的逆行者们披甲战疫,守卫家园,深深触动着亿万孩子们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