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这个肖像展满足了你对古代名人相貌的各种想象

这个肖像展满足了你对古代名人相貌的各种想象
2020-07-20 16:54:15 澎湃新闻

原标题:除了朱元璋正异之像,曾国藩钱谦益的真实肖像是怎样的

为什么大家格外关注明太祖朱元璋的肖像?从六朝就开始流传的雅集中,文人墨客们是怎样游山玩水的?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士如李清照、钱谦益、曾国藩、林纾真实的样子是怎样的?7月15日在国家博物馆开展的 “妙合神形——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以丰富的馆藏肖像画试图来解开观众对于古人肖像的好奇心。

国家博物馆展览现场,观众对朱元璋“异像”关注较多

国家博物馆展览现场,观众对朱元璋“异像”关注较多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在疫情期间国家博物馆限流,但是现场还是吸引了许多观众,整个展览中虽然参展的作品不多,只有五十件(套),但是因为许多肖像画、尤其是帝王们的肖像画均比较大,且绘制厚重精美,也使得展览显得很紧凑,在雅集的部分布展采用了镂空的窗棂和摇曳的竹影,以鸟鸣为背景音,很有雅趣,展览的背景采用深色布景。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写实的影像画与有“异像”朱元璋

展览中的第一部分也是现场吸引最多观众的就是“帝王·皇族”部分,那些出现在历史课本中的帝王将相、后宫嫔妃们真正的样子是怎样的?

展览中的后宫嫔妃像

展览中的后宫嫔妃像

先从“肖像画”这个画科说起,虽然都是以人物为主,但是肖像画不同于人物画,后者不受时空、对象限制,由画家根据人物的文献记录自由布置画面,大多为全身像。且在绘制过程中带有很强的个人风格,侧重表现自我对人物的认识和感受。而肖像画则受时空、对象的差别,绘制的目的大多为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对象,因而个人风格较少,而侧重表现对方的神韵。

当然即便是肖像画,也会因种种原因同一位历史人物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比如本次展览中的明人绘《明太祖朱元璋异形像》和清人所绘《明太祖朱元璋正形像》。在朱元璋画像中,明代作品这类异形像并不少见。其共同点是脸颊变形拉长,下巴向前凸出,脸上不同程度地布满黑痣,“凤眸龙头,黑痣盈面”,与正形像形成截然不同的反差。而在一幅晚清民国时期画家俞明所绘的朱元璋正形像中较为标准的画像,是其壮年形象。

对于这种情况的出现有许多种说法,比如学者李烈初指出《朱元璋画像之谜》中就提出:朱元璋奇骨异貌的长相之所以会在民间广为流传,其实是他本人特意为之,为的是起到政治宣传的作用。这种鞋拔子脸在当时看来并不是侮辱性符号,而是龙的形象。还有一说是因为民间更加喜闻乐见这种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文人利用了民间百姓对他的崇拜、迷信而未知的心理,特意绘制这种异像。

明人绘《明太祖朱元璋异形像》局部

明人绘《明太祖朱元璋异形像》局部

清人所绘《明太祖朱元璋正形像》

清人所绘《明太祖朱元璋正形像》

第一部分展现的三幅影像轴也很值得注意,影像画即中国传统的祖先画像。明清时期,影像作品大量问世,民间的影响一般是在父母去世之际,委托画师绘制,或由家人凭记忆描述已故之人的面容,以达到逼真的艺术效果。逢年过节,影像被悬挂在房间后室或宗族祠堂里,用以敬拜先人。如今,传世的古代影像成为研究典章制度和服饰风俗等方面的重要资料。宫廷影像画主要包括历代帝王、后妃御容,用以供奉、祭祀、瞻仰;记录并展现帝王形象及生活情态。

醇贤亲王嫡福晋叶赫那拉氏影像轴

醇贤亲王嫡福晋叶赫那拉氏影像轴

醇贤亲王二侧福晋刘佳氏影像轴

醇贤亲王二侧福晋刘佳氏影像轴

“雅集·行乐”:文人的郊游

雅集和行乐是明清时期文人肖像的重要表现形式。雅集图既有兰亭修褉、西园雅集、玉山雅集、杏园雅集等历史上著名的文人雅聚,也有名不见经传的文人自发聚会。

雅集图绘制的常常是文人群像,是将众多文人置于林泉高致或宴游玩赏之中,烘托出群体性的文人雅趣。画中,既有正面形象,也有侧影,多有书童相伴,是一种文人的集体肖像。行乐图一般是将文人置于优雅而富于诗情的山间或林下,自然与人文环境融为一体,折射出远离尘嚣的文人身份与雅趣,就作者而言,大多为文人画家,或兼具文人身份的职业画家,如曾鲸、禹之鼎、费丹旭等都画过此类肖像画,也有一些属无名氏所绘。

此次展览中的两幅作品都是崇山峻岭中书童伴随着文人的形象,虽然少了几分热闹,但是别有一番闲适。如下面的这幅陈凤鸣 《砥泉像卷》,画心有作者题识曰:“西村陈凤鸣写”,图中所绘一老者闲坐于山石之上, 一书童侍立其侧, 周围崇山峻岭,溪流潺潺。

清 陈凤鸣 《砥泉像卷》

清 陈凤鸣 《砥泉像卷》

下图的《菁林子像》作于“丁卯夏”即明天启七年,引首题“松巢菊径”落款“米万钟为菁林兄写”,并钤印 “米万钟字仲诏”“家在西山北海间”。画后有跋尾九则,皆为明人所题,分别为姚履素、游士任、商周祚、吴孟明、魏浣初、顾应晹、程国祥、谢杞、徐扬先所题,与画主人有交游,皆颂菁林性恬行淡,寄情山水的情怀以及孝友脱俗的高尚情操。

明 曾鲸画像、陈范补景 《菁林子像》

明 曾鲸画像、陈范补景 《菁林子像》

行乐图中也有很多表现的是许多人一起纵情山水的情形,如以下的《西园雅集图卷》。

西园雅集图卷

西园雅集图卷

在清代,还有不少画家画过行乐图模式的自画像,如华喦、罗聘、吴荣光、任伯年等均有相关作品行世。雅集和行乐图既是明清时期文人肖像的代表,也是这一时期将肖像画与山水画熔铸一体的典范。这类肖像画多为手卷,且名家题咏殆遍,因而在艺术性之外,尚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肖像画家中到明末清初也涌现许多名家,如曾鲸、康熙时期宫廷画师禹之鼎和顾见龙。清代中后期,则出现了以费丹旭、改琦为代表的肖像画名家。他们和民间肖像画家一道,共同促进了明清肖像画的繁盛。

禹之鼎《鴎边洗盏图卷》局部

禹之鼎《鴎边洗盏图卷》局部

名臣名士及闺秀们都长什么样子?

除了帝王将相,那些常活跃在历史中的名臣贤相们的形象也是大众热衷于进行想象的,尤其是那些留下著名的行迹或者许多诗作的名家。现场的名士肖像的部分也聚集了许多观众。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名臣和名士都在明清肖像画中占据重要分量。名臣、名士肖像,既有朝服,也有便装;既有端庄的正面像,亦有随意的行迹图,具有膜拜、瞻仰与纪念的意义。明代名臣和名士,以“待漏图”最为常见,体现出礼制、官制、服饰与人物形象相融合的特征。到了清代,名臣和名士形象的出现有写实向写意、或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倾向。明清时期写前朝的名臣、名士,大多依据相关蓝本,陈陈相因,但却在技法与审美方面迥别于前朝,体现出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

明 诸葛亮立像轴

明 诸葛亮立像轴

曾国藩画像轴

曾国藩画像轴

黄道周待漏图

黄道周待漏图

闺秀是明清肖像画的另一组成部分,其形象“不贵工致娇艳,贵在于淡雅清秀”,且侧重于艺术渲染,具有观赏与娱乐性功能。也有一些这类肖像是写前朝人物,故多为传移模写,往往出现程式化倾向。闺秀形象的变迁反映出身份认同和画风变革的轨迹,亦能折射出审美趣好的递变,其艺术性要远超其实用性功能。

《李清照画像》轴

《李清照画像》轴

明 《宫城图》

明 《宫城图》

清代学者和历代文苑像传是国家博物馆肖像画藏品的重要特色。《清代学者像传》曾经出版过单色影印本,历代文苑像传则极少露面。两种像传是由文史学者和书画鉴藏家叶恭绰(1881—1968)家族捐赠。《清代学者像传》第一集和历代文苑像传是由叶恭绰祖父叶衍兰(1823—1899)摹绘,《清代学者像传》第二集则为杨鹏秋摹绘。两种像传卷帙浩繁,来源清晰,正如叶恭绰所言,像传“取诸家传神象暨行乐图绘,或遗集附刊及流传摄影,皆确然有所据”,是了解历代(尤其是清代)学者肖像的重要图像文献。

《清代学者像传》第二集·钱谦益

《清代学者像传》第二集·钱谦益

在明清肖像画中,“形似”的艺术理念被发挥到极致。在实用性的社会功能大行其道的明清肖像画中,他们侧重的是“以形写形”,是“形似”。这种写实、重形的创作理念是明清时期绝大多数职业画家的价值取向,也是他们适应受众需求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在肖像画中,我们不仅能看到画风与审美趋向的嬗变,更能看到服饰、礼制、官制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特色。透过这个展览,可以了解到明清肖像画的艺术特征与文化背景的递变,从而对明清时期以人物肖像为主导的传统文化有更深入地解读。

(责任编辑:段颖 CC004)
关键词:

相关报道: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24-09-29 10:40:50云南白族扎染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24-09-25 17:29:18戏曲百戏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24-09-13 10:04:26《黑神话:悟空》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24-09-10 10:14:41苗族银饰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24-09-03 09:53:33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先人们是怎么给动物字定型的?

    24-08-27 09:32:27动物定型

    吉他赋能文旅发展(深观察)

    24-08-19 10:29:29吉他文化,文旅

    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公布特邀剧目

    24-08-08 11:12:56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

    北京中轴线:一条擘画了七百多年的文明线

    24-08-05 09:38:00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

    当“齐天大圣”遇见奥运盛会

    24-08-02 09:25:26奥运会,国产动画短片《奔赴热爱》

    中国电影迎来“火热”夏季 多题材致敬优秀传统文化

    24-07-23 10:13:16中国电影,优秀传统文化

    101座博物馆托起“博物馆之城”

    24-07-19 10:07:57博物馆之城,太原

    谁是史上第一个“吃瓜群众”?

    24-07-17 09:24:02夏天,西瓜

    “探秘古蜀文明”展览亮相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24-07-05 10:15:24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星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