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谈论童诗的时候,我们能谈论什么?何为童诗?童诗何为?每个孩子真的都是天生的诗人吗?这些问题其实值得每个童诗创作者思考。
撰文|闫超华
这几年当我应邀走进小学和初中的课堂与孩子们分享童诗时,我发现并非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孩子的奇思妙想可以瞬间让他们成为一个小诗人。事实上,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挤压下,他们原初的好奇心与想象力正在慢慢被裹挟、吞噬。也就是说,在这个信息不停裂变、飞驰的时代背景中,孩子的轮廓变得越来越模糊,他们身处一个尼尔·波兹曼所说的“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因为他们的童年正在迅速消逝。因此,我时常会这样问自己:当我们在谈论童诗的时候,我们能谈论什么?何为童诗?童诗何为?每个孩子真的都是天生的诗人吗?这些问题其实值得每个童诗创作者思考。
1
在童诗的写作中,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迷宫,起源于幼年的语言经验在我们的身心中已经成为一种魔法。正如卡夫卡所说:“那就是魔法的本质,它不创造,它召唤。”童诗本质上就是召唤,它邀请孩子们进入它的内部,并赋予他们想象的自由和奇迹。诗人诺瓦利斯这样描述过:“魔法师即诗人。”而孩子与成人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他们还坚信魔法的存在。
什么是童诗?谈论这个看似很小的问题令我感到不安,写作童诗是艰难的,谈论童诗更难。因为你要谈的是一种正在流动和变化的神秘的语调和声音,如同你在谈论神灵的语言。那些初始的爱、记忆与心灵状态一下子将我们带至纯真和想象的融会中。这时,我通常喜欢引用英国作家依尼诺·法吉恩的一首童诗作为回答:
《什么是诗》
什么是诗?谁知道?
玫瑰不是诗,玫瑰的香气才是诗;
天空不是诗,天光才是诗;
苍蝇不是诗,苍蝇身上的亮闪才是诗;
海不是诗,海的喘息才是诗;
我不是诗,那使得我
看见听到感知某些散文无法表达的意味的语言才是诗;
但是什么是诗?谁知道?
这里,诗歌作为一种永远无法抵达的力量出现在我们的认知中,从而建立起世间万物的隐秘关联,在这一“未知”中,儿童心灵的回归变得尤为重要。比如在日本诗人金子美玲的童谣中花香就是花朵的呼吸,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描绘的花朵是星球的诗意绽放,奥地利诗人汉斯·雅尼什会把掌声献给一束花,而七岁的孩子小二牛在诗中说花是佛的手指。童诗成了语言的游戏之梦,它是想象与魔法的胜利。童诗的艺术在于发现心灵的自由、万物的奇妙以及对情感、生命乃至宇宙的挖掘,从而发现自我,走向内心。
当然,每个诗人和读者对于童诗的认知都不同,这也是童诗存在的意义,当童诗来临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世界在生花、在结籽、在闪光。比如,在孩子心中写诗就像拍蚊子:
《诗是什么》
作者:李雨融(7岁)
写诗有点像拍蚊子
有时候我一不小心
就按死一个
有时候
我拼命地拍打
却怎么也打不到它
我觉得写诗
就是这样
事实上,谈论童诗的概念本身似乎并无太大意义,童诗永远只是探寻而非抵达。对儿童而言,通过诗歌带来的感觉而非意义、概念和方法,更能让他们体会语言之美,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孕育而生的。
时间退回到2019年,我第一次做面向全国的童诗网课,那些最柔软、最圣洁的幼小的灵魂让我见证了一个“永恒的时刻”。孩子和家长的心灵合成的花束如同“语言的赞歌”深深触动着我。从那时起,史蒂文森的幻想、希尔弗斯坦的荒诞、罗大里的反讽、特德·休斯的狂野、金子美铃的哀伤、窗道雄的怜惜、顾城的纯洁……都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明亮的语言水晶。于是,一直以来,童诗在普通读者的认知中的“小儿科”、“浅语”、“模仿孩子说话”、“想象的玩意”等符号瞬间变得微不足道。在优秀的诗人作品中,你会发现,好的童诗不光是儿童心灵的艺术,同时也能给成人带来纯洁的体验,就像“小王子”所说:“每个大人都是曾经的孩童,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而那些“少数人”也在和孩子们一起编织着童诗的迷宫梦。
随着孩子的写作和鉴赏力的不断深入,他们对语言的体验也会像命运一样展开,所以并非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孩子对童诗的认知与成人有明显的界限,如果有,也是因为孩子内心更敏锐、纯洁,作为独立的个体,就像加拿大李利安·H·史密斯在《欢欣岁月》中的提示:“刻意给他们只有韵律和节奏的作品反倒无用;将他们年幼却蓬勃的想象力用那些故意显得简单、浅显的作品限制起来则是狭隘的。在阅读诗歌的时候,儿童的想象力总是可以超越他的理解能力的,他的情绪将带他越过其心智上的限制……”“通过直觉与想象,儿童能理解那些远远超过他们经验限制的东西”。这时我更愿意分享一些我童诗课的孩子的作品来呈现语言的世界:
《融化在月光里》
作者:橙子(6岁)
穿着花裙的白兔
提着光
站在发着微光的彩虹花瓣上
轻轻的,拍打着时光的窗
邀请我
看月光舞蹈
我的心
轻轻的,飘了起来
融化在
月光里
2
“提着光”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孩子的自我的想象与经验难道仅仅只是语言的梦幻?这些看似灵光乍现的诗句,其实有着清晰的内在逻辑。童诗变成了梦幻之物:
《带一只羊驼去看梵高的<星空>》
作者:姜雨琦(7岁)
有一天我找到了羊驼
他问我从哪里来
我说我从梵高的画里来
他说梵高的画里没有羊驼
你怎么学会羊驼的语言的?
我说梵高的画里有星空
我在羊驼星上学会了羊驼的语言
羊驼眼里闪着泪花
他问我可以带它去看那幅画吗?
我说咱们快走吧
羊驼女王派我来找你
你到了那幅画面前
她就施魔法把你变回羊驼星球
你就可以回家了
看吧,孩子对事物的理解绝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为儿童”写作的傲慢其实是成人经验的误读,汉斯·雅尼什说:“优秀的童诗能让读者心中明朗,获得慰藉;能够触动人的心灵,温暖每个孤单的灵魂。一首优秀的童诗应该讲述对人、对物的爱,发人深省,让读者去感受,去大笑。”于是孩子们又开始这样描绘他们看见的世界:
《暴纸》
作者:哈哈(5岁)
有时候抽纸的脾气很暴躁
晚上睡觉的时候他会躲在袋子里
所以我要叫他“暴纸”
报纸的脾气也很暴躁
被人轻轻碰一下撕一下就烂了
抽纸的脾气很暴躁
报纸的脾气也很暴躁
可是都叫他们“暴纸”也不行
我们得想个办法
《死亡》
作者:顾惜语(10岁)
死亡之神
在头顶盘旋
一瞬间
灵魂飞升
身体轻盈
像纸一样
穿过金色的麦田
飞越蓝色的海洋
轻抚柔软的白云
时间的指针已被风
温柔地折断
《时间王国》
作者:朱莉雅(10岁)
在离地球三百六十五条
狐狸尾巴远的地方
有一个小小
玻璃球一样的
时间王国
王国上
生活着九十九个
时间小人
蓝菊花瓣的花心里
坐着蓝色皮肤的
时间国王
它们都很小
从花苞到落叶
也没有人能看到
这是一个秘密
太阳告诉月亮时
被路过的风吃进了肚子里
你很难想象这些诗句是出自不同年龄的孩子的心灵,沿着他们语言的轨迹,你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灵魂、爱、疑问与思考的路线图。
优秀的童诗无时无刻不在拓宽一种新的童诗美学,它必须是“诗的艺术”,它向我们宣告若不借助想象的翅膀,语言便无法抵达更远的未来。童诗的生命力、奇妙之梦与想象的宇宙,一切的诗性都指向语言的未来:
《星月的来由》
作者:顾城(12岁)
树枝想去撕裂天空,
但却只戳了几个微小的窟窿,
它透出天外的光亮,
人们把它叫做月亮和星星。
多么美丽的童年力量,它的棱镜折射出的语言艺术正是迷宫的入口。同样是12岁,留守儿童杭建对星空的梦幻同样具有神秘的图景:“你瞧,树枝在画画/星星和月亮/是它笔头上的光。”(《画画》,怀远县龙祥小学)。值得注意的是,一旦我们被童诗的语言艺术所吸引,我们就如同置身于迷宫中,那些隐藏在事物中的美好都会被发现和洞悉,进而引领我们重返生命的最初时刻。当然,我们也无法忘记西班牙诗人洛尔迦的那首关于树木的诗:“树啊/你们可是/从蓝天射下来的箭/多么可怕的武士才能/挽这样的弓/难道是星星?”诗人在寻觅遥远的回应时,也给我们带来陌生的奇特体验,童诗本身不就是我们整个身心的宇宙吗?
3
现代的孩子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广阔,以往占主导地位的乡村题材的童诗逐渐与当下的儿童拉开了距离。也就是说,原来纳入到童诗审美范畴的那些处理对象,已经开始失效。在童诗的演化过程中,我们需要构建的审美对象也变得越来越丰富,除了儿童,成人(尤其家长)也加入到阅读童诗的序列中,这为童诗的写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法国作家菲力普·阿力埃斯在其著作《儿童的世纪:旧制度下的儿童和家庭生活》中提到“发现儿童”这一重要的观点。他说:“发现幼童,即发现幼童的身体,发现幼童的姿态,发现幼童的童言稚语。”优秀的童诗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前进,我们只有发现并正视儿童的语言,相信儿童想象的力量,相信他们的心灵与奇迹,才能真正走向童诗未来的迷宫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