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记忆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抵御北方侵袭把此前战国时期燕国,赵国和秦昭襄王时期修筑的长城连结起来,形成的东起渤海畔西至西北边陲的万里长城,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象征之一。但到底是谁先修筑的长城,史学界始终有两种声音,一说是齐长城是世界上最早的长城,因为“长城”两个字最早出现在史书中是写齐长城的,而更多的学者倾向于楚长城是世界上最早的长城,因为楚长城发挥的作用是在齐长城之前,只是当初楚长城不叫“长城”,而是叫“方城”,因此学术界争论不休,至今仍然未有定论。在近日由西安出版社出版的《望和平:探秘春秋战国古长城》一书中,学者徐伊丽通过自己20多年来对春秋战国各国长城的考证研究后非常肯定地提出:中国最早的长城是楚国的方城,方城就是长城。
徐伊丽在本书中通过她多年考察的实证和历史文献分析,认为从现有长城遗址所在位置,楚长城的西头应该从重庆的奉节捍关到今天湖北的竹山县,跨汉水辗转到河南的邓州市,往北经内乡县,再向东北经鲁山县、叶县,往南跨过沙河直达泌阳县,拱卫其时楚都郢都,目的是防御当时楚国北方的列强秦、晋、齐等国的进攻。在徐伊丽列举了大量考察结果后,得出了“楚长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长城应该毫无悬念。”
自从国家立法保护长城以来,各地对长城的保护开发都不遗余力,在绝大多数人印象中,长城是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侵扰而修筑的,实则不然,中国最早的长城其实是春秋时期地理位置偏南的楚国最早开始修筑的,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长城周围虽然是战争最频仍的地带,但长城为中国的和平创下了不朽的功勋。如果没有长城,中国的历史完全会改写,如果没有长城,战国时期有可能会提前。试想一下,如果公元前657年,齐桓公带领的八国联军攻打楚国,如果没有楚长城,一定会发生大的战争,无论胜负,必定会造成巨大的伤亡,楚国和齐国的仇恨就此结下,后续的战争不会少,有可能又是一个吴楚之战,直到一方灭国战争才能停息。各国修筑的长城都起到了楚长城一样的护国的作用,避免了许多战争。
若说《红楼梦》里大众知名度最高的人物,“穷婆子”刘姥姥大约可以排入top5。尽管她在全书中戏份有限,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为“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宁荣二府增加了少见的欢声笑语,也给绮罗丛中的泼天富贵补充了来自下层平民的视角。
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2000多年前的古人,竟然用这个原理制作了一件酒器——竹节柄铜汲酒器
中国人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正名”,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对于万事万物,都要赋予他们一个合适的名。那么,给自己或自己的孩子起一个好名字,自然是空前重要。不过,有些古人的名字似乎起得非常随便,甚至难登大雅之堂。
翰林院是“为国储才”。“储”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在较长时间内,在朝廷有意识地培养下,通过接触顶级信息、人才、事务,并静下来思考、学习、锻炼、交流等,避免因沉沦琐碎事务而失去宏观能力,保持战略视野;第二层则还是以使用为目的,翰林院是清流部门,但不是为培养清流而存在,道德文章、圣人古训是面,经国天下、谋划布局才是里。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于2022年11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弘扬中国茶文化、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故宫博物院近期举办“茶·世界——茶文化特展”,以展览形式,展现茶史之厚重,茶道之精深,古今茶事之丰富。
发生于1858年的“戊午科场案”,对年轻的咸丰皇帝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考验。面对清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科场舞弊案件,他的想法和行动无疑会对当时乃至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从“戊午科场案”入手,梳理并总结出咸丰皇帝的处置措施,有利于客观、深入地了解咸丰其人,进而对晚清的科场和政治腐败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
历史上,孔子以“有教无类”的态度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从当时社会各阶层中广泛接收学生、传授学问。司马迁曾描述了孔子一生收徒授业的奋斗情况:“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这就是孔子门下三千徒相立、七十二贤人的情形。
一个沿街挑担卖饼的,能在“县中心”住独院两层小楼,还养得起漂亮妻子当全职太太。这人是谁?说他是卖炊饼的武大郎,是不是也没什么问题。武大郎(宋文华饰)卖炊饼。
西大厅的中间部分被称为中央厅,国博的重要仪式都在这里举办。站在这里,最令人无法忽视的就是作为大厅背景的巨型花岗岩浮雕“愚公移山”:几名高大健硕的壮年男子,顶天立地,手持钉耙奋力挥向大地;他们姿势表情不一,或呐喊或瞠目,或蹲踞或挺身,呈现出蓄雷霆之力蓬勃待发的动态美感,大有要撑破画面而出的气势。
丁忧,又称“丁艰”,是中国古代遭父母之丧的通称。最早在周朝就有“始死,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忧,恩之杀也”一说,后来又变成“三年之丧,天下之达丧也”。春秋战国之际,儒家重丧,提出“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足以当大事”的丧礼思想,由此形成了“丁忧”期间不婚娶、不宴饮、不作乐、不生子、不外游等一系列严格的丧俗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