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千年古籍“典”亮未来
今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办的“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上线,其中“高迁数字记忆”项目受到关注。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高迁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历代书香传承。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冯惠玲教授研究团队挖掘散落的家谱和地方志,编纂了10个具有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故事,围绕传统村落文化精神采集多媒体,构建了一个古村落文化的数字化全景。
“从平面阅读到数字空间阅读,传统文献学也要进行数字转型,借助各种媒介增强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和感知。”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教研室主任梁继红说。
面向未来,千年典藏承担新使命,面临新课题。
——培养更多跨界人才。
医学著作《本草纲目》至今仍是中医案头必备,百科全书《天工开物》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中国古籍拥有庞大且复杂的知识体系,有丰富治理经验,也包含中药、养生、服饰、饮食等生活智慧。
“古籍研究、保护缺人才,更缺跨界人才。”北京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学生杜怡然等人建议,加快整合相关学科资源,打破研究壁垒,培养古籍事业的综合性人才。
——进一步打破资源封闭。
过去,不同典藏机构“井水不犯河水”。如今,古籍数字化、公共化不仅惠及社会,更能促进传承。
徐永明希望“智慧古籍平台”能改变古籍整理个体作业的范式,让世界各地的专业人士在线合作。“《全明诗》《全明文》这样浩大的工程,按传统模式,我们这一代人很难看到它完成,利用众包技术才有希望。”
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珍藏的古籍善本。(受访者提供)
——更大范围共享。
近年来,一批散落海外的中国古籍实现数字化回归。例如四川大学、中国国家图书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机构合作开展“汉典重光”项目,首批即完成20万页古籍的数字化、公共化工作。
“不仅整理国故,而且古为今用,要让更多中国古籍走进大众视野,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陕西省古籍整理出版专家委员会主任周天游说。
西周 三角形与椭圆双联玺春秋 菱形“王戎兵器”玺春秋 “士君子”双圆形+三角形玺元 钱选 《王羲之观鹅图》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 如今
4月14日,“代达罗斯:希腊克里特岛的神话”特展开幕式在故宫博物院举行。特展将于4月15日至7月27日在故宫神武门展厅展出。
3月29日,演员表演越剧《红楼梦》中的《金玉良缘》选段。当晚,缘梦·芳华——越剧《红楼梦2025版》舞台版和电影项目启幕宣推活动在福建芳华越剧院举行。
3月25日,冯开平在金灯寺敲钟。海拔1500多米的太行绝壁之上,山桃花掩映着历经千年风霜的金灯寺。66岁的守寺人冯开平微弯着腰,轻轻擦拭着佛像上的尘埃。
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这是3月22日拍摄的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木岗镇瓦窑村的油菜花田(无人机照片)。
所谓“中转式旅行”,是指通过选择时间、价格合适的中转票,将中转城市作为旅行目的地的旅行方式。因其具备票价更低廉、时间更灵活等优势,备受年轻游客青睐。
2025乙巳蛇年新春,山西博物院推出“寻蛇——藏在山西博物院里的蛇”和“灵蛇献瑞——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两大贺岁展,带观众欣赏异彩纷呈的“蛇文物”,感受其丰厚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