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文化频道

文化
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上海,如何重构城市空间?

“未来,一定是新的吗?”“街区,一定是建筑吗?”

站在淀浦河北岸的“白猫主展馆”,刘宇扬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刘宇扬向现场听众抛出了这两个问题。而把两个问题的关键词叠加起来,正好是他分享的主题《未来街区》。

9月末,黄浦江江畔的空中蒙着淡淡薄纱,空气质量显示为“良”。在由白猫洗洁精厂的老库房改造而成的展馆里,一场关于低碳与城市空间的探讨正在进行,主题是“来谈‘碳’·共建一座好城市”。这场分享会由能源基金会联合南方周末、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主办,米行文化协办,分享会上,无用之用设计工作室主理人赵潇潇,刘宇扬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刘宇扬,〇筑设计创始人、上海交通大学建筑设计学院客座导师王卓尔,EBI联合创始人毕通宇,分别从艺术装置、建筑街区、绿色通勤等方面,徐徐展开讨论。

讨论的背后,是刚刚拉开序幕的2023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SUSAS)——时隔八年,它再次回到黄浦江西岸。对于上海而言,这次回归见证了西岸的更新,而在更广泛的尺度下,它也为当下的中国开启了更多低碳城市公共空间的探索。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低碳生活和低碳城市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我们今年的主题是‘共栖’。”SUSAS执行策展人高长军先生说,之所以选择这个词语,是希望在都市中考虑人和环境如何更好地和谐相处。“它不单单是一个植物、动物或独立的环境问题,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问题,今天谈论的‘碳’,也是其中之一。”

在“共栖”的命题之下,人类如何塑造一座低碳城市、如何探索自身与环境的关系,既是一场关乎当下的实践,更是面向未来的挑战。

上海,如何重构城市空间?

2023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执行策展人高长军先生在C-Talk分享会上致辞

城市与谁“共栖”

分享会落地在一座生境花园内。

顾名思义,它是“生境”与“花园”结合的空间,既能够提供生物所需的生存环境,又能满足人类观赏休憩的需求。如今,一座生境花园被搬进了旧厂房里,各种植物在这里生长,钢筋水泥环绕的城市里少见的虫蚁也在其间爬行。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特点,就是城市更新的先行兵,”高长军介绍说,截至目前,基本上每届SUSAS的选址都在一江一河、滨江贯通的城市更新的前沿,“所以这次我们也没有选择西岸已经很成熟的艺术带,而是一路往南到了这里,邀请大家见证上海城市成长的一部分。”

上海,如何重构城市空间?

白猫仓库一楼生境花园一景

除了白猫仓库的室内展览之外,室外还有绵延四五公里的艺术装置,参观者可以通过步行或骑行参与其中。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走到第五届,和过去最大的不同在于视界变化。我们从关注城市本身,拓展到关怀城市和城市所在的生态环境。”SUSAS主策展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翔宁说。

其中,白猫主展馆既是展览的承载者,其本身的可逆式改造,也在演绎可持续的生态理念。

这里几乎完全保留了老库房的模样。白色和蓝色穿插的瓷砖外墙,流露出一种工业年代感。建筑师团队在厂房一侧增设了一组特别的脚手架体系,人们通过其中的红色楼梯,就能步行到不同楼层观展。

在刘宇扬看来,城市空间低碳改造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通过建筑设计的优化、自然元素的引入等多种手段来实现。在他的一些建筑设计案例中,充分考虑了环保与节能因素,如利用太阳能、雨水收集系统等,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而在这些具体案例的背后,刘宇扬也在思考未来的街区究竟会是怎样的。

几年前,他回老家中国台湾地区,在台南一条街的小摊门口照了一张相,48岁的他,仍能清晰地感觉到18岁时的家乡。“很多店面也许换了,但氛围还在。对于城市,我们去设想它的改变,或者它的不变,到底是外在的还是内核的,它的未来又如何去思考?”

他的事务所做的黄浦江沿岸项目,里面有一些新的构筑物,但他认为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一些历史的遗存,通过场景的重建或者重构,去回头审视这座城市。

“到底要保存什么?这才是真正的核心问题。”

上海,如何重构城市空间?

刘宇扬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刘宇扬分享《未来街区》

很多考量或许在建筑之外——比如原生的景观、生物的多样性、生动鲜活的大自然,以及它们与人类和建筑之间的关系。在刘宇扬看来,这种“野性”是珍贵的。

2019年,他参与了上海杨浦沿江5公里的贯通工程。“其中有一个原本要拆掉的仓库,我们通过规划分析后,发现这个仓库不必要全拆,因为规划道路只占仓库的一半,于是就提议在不干扰交通的情况下,把剩下的一半保留起来,重新建构它,把老的砖、结构加固保留,能够做出一个与空间、与人的活动、与自然能够共生的新的构筑。通过这样一个打开的动作,建筑、景观与活动空间能够充分结合在一起。”

而更多的城市空间改造,则在看似不经意间,悄悄完成。

在上海红梅街道一段短短300米的道路上,刘宇扬尝试用一些不起眼的细节——比如道路的宽窄变化——来让它焕发新生。“这是一段非常没有特色的街道,一个非常普通的社区。”他说,但这样的微更新项目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当下的城市,尤其是上海这种超大型城市未来的一种发展方向。“地标项目非常振奋人心,但还有大量的普通街区(的改造),大家天天出了地铁回家十分钟的路上,要面对很无趣的街道,我们也需要对它进行改变。”

在他看来,也许这一点点的改变、一点点的优化提升、一点点的绿化、一点点的空间,正是人与城市的“共栖”和未来。

气象学的艺术探索

与此同时,关于环境与人、与城市的形而上的思考,也在进行中。在白猫主展馆的二楼,正展出不少与环境主题相关的艺术装置。

有些艺术家通过讲述家乡污水处理站的事情,来思考自然、人类和技术之间的关系。有些艺术家则通过业余无线电的方式,去建立起自身跟卫星的关系,并把这一过程用图像与声音呈现出来。

艺术在低碳和气候问题上的探索,也为人们提供了另一种视角。许多艺术家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并通过创作表达他们对低碳和气候变化的见解。这些作品不仅在审美上具有独特性,同时也能引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在城市空间中,艺术作品可以成为低碳理念的传播者。例如,一些大型公共艺术项目将环保材料和可持续性原则融入创作中,既美化了城市环境,又传递了低碳理念。此外,一些艺术家的作品还关注能源消耗和废物回收等议题,通过创作激发人们对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意识的觉醒。

事实上,天气作为一种媒介研究的方式,已经被许多学者探讨过。

在《天气作为媒介》一书中,Janine Randerson梳理了以跨学科方式开展气候危机的研究,以及艺术家们结合当代艺术、环境科学、实地考察等领域,探索天气或气象学为主的创作。

上海,如何重构城市空间?

无用之用设计工作室主理人赵潇潇分享《天气作为设计的媒介——“云图”交互艺术装置》

在赵潇潇看来,天气的物质属性,比如风、雨、雷、电、雾、冰、雪等,也可以成为艺术表达的一种媒介。“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对于个人来说是一个跨尺度的、庞大的,甚至是抽象的东西,艺术家或设计师能够以审美感知的手段,来创造一些个人跟庞大气候问题之间的感官的连接,可以让这些抽象的数据变得可视化、可感化,从而引起大家对气候问题的关注。”

从上世纪中叶起,类似的作品就不断出现。

比如在《蘑菇云笼罩的世纪》中,著名艺术家蔡国强在美国的纽约、内华达等地区以火药的方式制造了一系列的蘑菇云,来反思原子弹和核扩散的一些历史意义。

日本艺术家中谷芙二子在世界各地完成了九十多个有关“雾”的装置作品,包括用人造雾气营造独特的空间,让人置身于人造的天气之中。

越来越多感应天气的艺术装置甚至直接响应天气和气候数据的变化。比如,艺术家通过随空气湿度变化而改变尺寸的木材,响应空气中的湿度的变化,以此改变开合的状态;有些装置则通过响应某条河流的数据而改变自身的形态与声音。

上海,如何重构城市空间?

赵潇潇分享《天气作为设计的媒介——“云图”交互艺术装置》

赵潇潇曾做过一件推测设计的作品,设想了一种在大气层上飘浮的建筑。“它是四个人工云,从对流层到平流层,再到浩渺的宇宙空间,去跟对应的天气现象或者社会生态的问题发生一些关联。”

而在装置作品“云图”中,赵潇潇尝试把跟云有关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变化数据,以可感可视的方式加以呈现。她选取了场地附近的若干气象站,用空气质量检测仪收集空气中不同物质浓度的数据,比如PM2.5、二氧化氮等等,并将这些数据实时发送给“云图”装置——后者则会根据这些数据来改变自己的形态,并发出不同的声音。

尽管装置只是一个实验的开始,但在赵潇潇看来,它已经具备了一些在其他环境中应用的潜力。比如,它可以成为城市中的可移动装置,或者变身为更小尺度的智能家居产品,来改变城市的空间,以及人们的生活。

塑造一座骑行城市

在城市更新与探索之外,共建一座友好城市的核心依旧是“人”,公众参与才是“共栖”的本质。对于生活在城市的人们而言,骑行或许是拓展绿色空间和低碳生活的最好方式,而其本身,也在不断塑造着城市的模样。

比如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主要的城市干道全部实现了“机非分离”,即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之间有隔离带,骑行既安全又不会被干扰。同时,自行车与不同交通系统的衔接也非常顺畅,市民们可以骑着车去坐渡轮,把自行车带上火车,非高峰期甚至可以把自行车带上地铁。

而丹麦的哥本哈根修建了通往城市郊区的自行车高速路,方便人们骑车而非开车进出城。同时,一系列绿灯组成的绿波系统也方便骑行者控制速度。而在很多的路口,还装有供休憩的自行车脚蹬,方便骑行者驻车启停。

这是〇筑设计创始人、上海交通大学建筑设计学院客座导师王卓尔关于自行车与城市的分享。对自行车颇为友好的城市还有很多,比如巴黎、柏林——而现在的上海,似乎正在朝这一方向努力。

上海,如何重构城市空间?

〇筑设计创始人、上海交通大学建筑设计学院客座导师王卓尔分享《上海会变成自行车友好城市吗?》

王卓尔介绍说,上海曾基于自身情况,提出一个由三层网络构成的慢行系统,通过服务于地铁站的最后一公里系统、提升骑行体验的绿廊系统,以及解决通勤的商圈系统,把上海通过骑行连接在一起。

事实上,上海已经打通了苏州河、黄浦江沿岸的两条骑行道,帮助市民打开了不少的骑行场景。如果在小红书输入“上海骑行”四个字,可以看到的笔记非常之多,其中不少都在推荐沿江骑行路线。“只要一点点的基础提升,就能够改善很多居民工作之余的休闲骑行体验。”

上海,如何重构城市空间?

王卓尔介绍如何建设自行车友好城市

而在自行车品牌EBI的联合创始人毕通宇看来,自行车本身也在逐渐适应日益变化的城市空间。比如,城市自行车的车胎,胎宽通常在50毫米以上,为的是避免卡入路面窨井盖25毫米宽的格栅;而城市自行车也越来越多出现27.5英寸×2.0英寸的规格,因为测算统计显示,这一尺寸的车,以10-15公里的时速通过减速带(平均尺寸大约为50毫米高、350毫米宽)时,会相对更舒适,且便于通过后马上加速。

而自行车本身,从设计、生产、使用到回收,全生命周期也变得越来越环保。“比如,现在的自行车会用更小的包装来减少材料浪费,而有些车架会使用特制的铝材,方便回收后完全融化再利用。”

上海,如何重构城市空间?

EBI联合创始人毕通宇分享《透过城市,洞见自行车》

上海,如何重构城市空间?

毕通宇分享《透过城市,洞见自行车》

2019年,王卓尔曾出版一本名为《骑行上海》的书,将国外的优秀经验引入国内,也向未来上海慢行系统的建设提出建议。

然而,自行车基础设施的完善仍面临诸多挑战。王卓尔感叹,为进一步推广自行车出行,城市需加强自行车专用道路建设,提高道路的安全性能,并完善自行车停车设施——这并非一项可以一蹴而就的工作,相反,它需要政府部门、民间组织、企业乃至市民之间的复杂的协调与合作。“比如,我们注意到,目前上海的规划只关注到了休闲类的骑行路线,但在城市的更多角落,如何做到对骑行者友好?背后观念的转变依然是任重道远。”

有意思的是,在分享中,几乎所有嘉宾都反复提及,低碳对城市空间的改造、对城市生活的影响,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协同推进城市的低碳化进程。只有将低碳理念融入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方方面面,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分享会后,主办方邀请参与者从港口渡口乘坐渡轮跨江到三林路,沿黄浦江东岸路段开启了一段6公里骑行体验。以骑行的方式与城市“对话”,探寻城市空间的脉络,感受城市中的风与自由,和生活中每一瞬间的美好。

上海,如何重构城市空间?

分享会结束后,现场观众参与了骑行活动

未来不一定是簇新的,街区也绝不仅限于建筑,就像“生境花园”里,有着敞开的厂房、生长的植物、回归的动物、天上的云、江上的船,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

(责任编辑:陈蕊 zx0180)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推荐阅读

    火车“慢”游,一趟集齐沿途风景

    火车“慢”游,一趟集齐沿途风景

    今年以来,国铁集团持续加大特色旅游列车开发力度,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列车品牌。今年前11月,国铁集团累计开行旅游列车1737列,同比增长17.6%,掀起火车“慢”游消费热潮。

    2024-12-23 10:33 小兴安岭
    河北文旅海外“朋友圈”持续上新

    河北文旅海外“朋友圈”持续上新

    连日来,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走出去”,对外精准推介燕赵文旅资源、签约合作项目、开拓文旅市场,海外“朋友圈”动态持续上新。

    2024-11-20 10:30 河北文旅
    逛市集 看演出 赏非遗,去街区赴一场城市休闲游

    逛市集 看演出 赏非遗,去街区赴一场城市休闲游

    据了解,华熙LIVE·五棵松商业街区将文化、体育、娱乐、艺术、教育与生活等业态充分融合,并结合周边配套设施举行文体活动,很受年轻消费者喜爱。此外,首店、首发、首展、首秀等也增添了这里的吸引力。

    2024-10-21 11:00 文旅
    如何让戏曲“大观园”里“百花绽放”

    如何让戏曲“大观园”里“百花绽放”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南腔北调”在此交流展示,戏曲名家带来精彩展演。本期我们约请参与百戏盛典的戏曲人才和相关从业者,就戏曲人才培养、濒危剧种保护、创新传播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为繁荣中国戏曲百花园建言献策。

    2024-10-15 10:27 戏曲 剧种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白族扎染的工序多达10余道,其中扎花和染色最为考究。扎花考量技法的精致度,染色是通过天然染料染出不同颜色,十分考量技术和经验。

    2024-09-29 10:40 云南白族扎染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历经19天的精彩演出,9月23日,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出席活动并讲话,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宣布盛典闭幕。

    2024-09-25 17:29 戏曲百戏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8月20日,国产首款3A(高成本、高体量、高质量)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同步上线,一经发售,相关词条迅速登顶海内外多个社交媒体热搜榜单,持续刷新在线玩家纪录,带动众多相关取景地关注度翻倍,中国外交部甚至也回应其热度……“悟空”彻底“出圈”。

    2024-09-13 10:04 《黑神话:悟空》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银饰在苗族人生活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按照苗族习俗,新生儿出生的第三天要“打三朝”,亲朋好友在这一天带着礼物前来祝贺,新生儿将会第一次收到银制的礼物,蕴含着美好的祝福。

    2024-09-10 10:14 苗族银饰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走进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的三苏祠,秀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生活居所,南宋时将故宅改为祠堂,经历代修葺扩建,成为人们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

    2024-09-03 09:53 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皆是人间好时节 ——感受二十四节气图画之美

    皆是人间好时节 ——感受二十四节气图画之美

    恰是处暑时节,人云:“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这是古人对夏末秋始节气的真实写照。是时,家家户户忙着修缮仓廪,以备丰收存储新粮。斗转星移,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一年之中节气物候周而复始。

    2024-08-29 09:48 二十四节气 夏至

    中华网文化头条号

    中华网文化微博

    联系方式

    频道合作
    负责人
    chenjing@zhixu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