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以下简称“一号沉船”)为明正德时期的一艘商船,所载货物数量巨大,包括瓷器、陶器、铜器、铁器、竹木器等,数量不少于十万件。其中以瓷器为主,含青花、青釉、青白釉、白釉、红绿彩、黄釉、珐华等器物。瓷器中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造型精美、色彩斑斓的珐华器。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收藏的珐华器多为传世品,考古发现的珐华器历来罕见,此次在沉船中发现更是首次。因此,一号沉船集中发现一批如此炫目多彩的珐华器,可谓惊艳天下。
采集海底沉积物样品考古队供图
一号沉船出水的珐华器李滨摄/光明图片
珐华,又称“珐花”“法花”“法华”,是一种以陶或瓷土为胎,施蓝、绿、白、紫等各色中温釉,采用沥粉之法勾勒纹样轮廓,再二次烧成的陶瓷装饰技法。珐华器始烧于元代,而盛于明清。元代,珐华器流行于晋南地区。明中期,景德镇地区开始使用瓷胎仿制珐华器,故珐华器又有陶胎和瓷胎之分。民国时,许之衡所著《饮流斋说瓷》中记载:“法花之品,萌芽于元,盛行于明。大抵皆北方之窑……蓝如深色宝石之蓝,紫如深色紫晶之紫,黄如透亮之金珀。其花以生物花草为多。”
珐华器的兴衰发展很难从单个窑口去观察,却可从其胎釉成分变化管窥一二。珐华釉是一种以牙硝(硝酸钾)为助熔剂的中温釉,可追溯到唐代中亚地区传入的波斯釉陶。金代开始出现孔雀蓝釉,元代时部分琉璃上开始使用孔雀蓝釉,这是珐华的萌芽形态。明初,山西地区开始烧制典型的珐华器,并逐渐趋于成熟。最晚在明代中期,景德镇在山西珐华器和景泰蓝工艺的影响下,烧出工艺更精湛、颜色更鲜艳的沥粉填彩瓷胎珐华器,珐华器发展达到顶峰。明代中期以后,无论是山西还是景德镇,珐华器都走向衰落。清康熙时,又开始仿制珐华器。
截至目前,一号沉船已提取多件珐华器,器形为罐和梅瓶,器身以深蓝、浅蓝或绿色珐华釉铺地,用沥粉勾勒出凸线花纹,再填以深蓝、浅蓝、黄、紫等珐华釉。
山西和景德镇作为珐华器的两大生产区,其器形纹饰和实用功能均存在一定差异。山西陶胎珐华器多为瓶、罐等小件,以陈设用具为主,实用器皿很少,有瓶、罐、香炉、佛像、动物雕塑等作品。多绘以山石花草及人物纹,纹饰粗放,极具北方民间泥土气息。景德镇瓷胎珐华器也以陈设用具为主,但造型典雅,常见梅瓶和大口罐,纹饰以莲池纹、折枝牡丹纹等为主,其显著标志是肩部常饰如意云头纹和璎珞纹,极具南方清新典雅之气。一号沉船上的珐华器,花纹以云肩纹、灵芝纹、璎珞纹、莲池纹、桃纹为主。从器形、胎釉及装饰技法来看,应为景德镇窑所产。
国内考古发现的珐华器数量并不多,北京、山西、陕西、河南、河北等地区的墓葬、窖藏、生活遗迹中均出土了珐华器。美中不足的是,山西和景德镇作为珐华器的两大生产区,目前却没有相关窑址的发现。
值得一提的是,在以往沉船考古中均未发现珐华器,而一号沉船中珐华器的发现,直接证明了明代中期景德镇珐华器曾作为商品对外销售,同时也为我们寻找相关生产窑址、厘清海外地区珐华器来源等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实物资料。一号沉船中大量精美的珐华器,还为我们进一步探讨“珐华”的概念、命名、时代特征、源流发展、制作工艺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或许可能会重新架构珐华器的研究。总之,一号沉船珐华器所隐藏的神秘和未知,犹如云雾缭绕的谜团等待我们去解开。
西周 三角形与椭圆双联玺春秋 菱形“王戎兵器”玺春秋 “士君子”双圆形+三角形玺元 钱选 《王羲之观鹅图》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 如今
4月14日,“代达罗斯:希腊克里特岛的神话”特展开幕式在故宫博物院举行。特展将于4月15日至7月27日在故宫神武门展厅展出。
3月29日,演员表演越剧《红楼梦》中的《金玉良缘》选段。当晚,缘梦·芳华——越剧《红楼梦2025版》舞台版和电影项目启幕宣推活动在福建芳华越剧院举行。
3月25日,冯开平在金灯寺敲钟。海拔1500多米的太行绝壁之上,山桃花掩映着历经千年风霜的金灯寺。66岁的守寺人冯开平微弯着腰,轻轻擦拭着佛像上的尘埃。
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这是3月22日拍摄的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木岗镇瓦窑村的油菜花田(无人机照片)。
所谓“中转式旅行”,是指通过选择时间、价格合适的中转票,将中转城市作为旅行目的地的旅行方式。因其具备票价更低廉、时间更灵活等优势,备受年轻游客青睐。
2025乙巳蛇年新春,山西博物院推出“寻蛇——藏在山西博物院里的蛇”和“灵蛇献瑞——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两大贺岁展,带观众欣赏异彩纷呈的“蛇文物”,感受其丰厚的文化内涵。
在冰上“滑”龙舟、在那达慕体验雪地赛马、在查干湖冬捕、在阿勒泰来一场古老的毛皮滑雪比赛……当“冰雪热”遇上“非遗热”,你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