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景桥先生
来源|你的景和我的桥
众所周知,毛泽东是最坚定的无神论者。
他并不迷信。
但1959年,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他一清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给父母扫墓。
他说:“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迷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老师、朋友,还得承认。我下次来,还要去看看他们。”
看完伟人为父母扫墓的感人画面,我顿悟中国为什么要有清明。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不管你走得多远、飞得多高,都不要忘记从哪里出发、为什么出发。
人不忘本,心怀家国,是生而为人最大的真善美。
01
1959年6月25日下午,阔别故乡32年、开天辟地的毛泽东,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土韶山。
次日凌晨五时,他竟出乎意料起了个大早,径自朝附近一座小山走去。
工作人员不明所以,等到了目的地,才恍然大悟,原来毛泽东是给父母上坟扫墓来了。
由于事先未知,急中生智之下,有人连忙在路边采了一束松枝,递给了毛泽东。
毛泽东接过松枝,正了正身姿,神情肃穆,将松枝敬献在父母墓前,深深鞠了三个躬。
鞠躬完毕,他轻声说了八个字感言:
“前人辛苦,后人幸福!”
当地干部见坟茔破败,见机便问:要不要把坟墓修一下。
毛泽东立即回应:不要了,每年清明请你们添一下土就行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中间,还去了毛震公祠。
当地干部说里面没摆祖宗牌位了,毛泽东却毫不在意,坚持进去鞠躬行礼,还边走边说:
“管他三七二十一,鞠三个躬再说。”
“菩萨是迷信,但烈士墓和祖宗牌子是个纪念。”
在上屋场旧居主卧室,他看到了父母遗像,默然凝视许久后说:
“这是我父亲母亲。我母亲颈上生了个包,穿了眼,只因在那个时候,要是现在就不会死。”
神情落寞而遗憾。
坐者为毛泽东的母亲,左边为两个弟弟
回到招待所后,毛泽东意犹未尽,又同罗瑞卿讲道:
“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迷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老师、朋友,还得承认。我下次来,还要去看看他们。”
不久,他又乘兴写下《七律·到韶山》,浓烈的故土情怀扑面而来。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这位伟大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同样也是不忘来处、至情至性的大地赤子。
毛泽东与群众合影留念
02
显然,毛泽东的故土情结和孝悌情怀,是极为浓厚的。
这一方水土,生他养他育他,恩泽绵绵,也凝结了他和土地及人民的血肉联系。
出走乡土后,他南征北战,离家乡越来越远,却从不曾忘记这里。
他固执保留着故土的方言和习惯,终生不改。
比如爱吃辣椒、红烧肉、马齿苋,爱用牙粉刷牙,爱穿长筒棉纱袜——幼时母亲给他缝制的款式。
1936年,在延安的窑洞里,他接受埃德加·斯诺的采访,开门见山就说:“我于一八九三年生于湖南湘潭县的韶山冲。”
故乡和父母,在他心中有着极重的分量。
在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前,这方水土,锻造了他强健的体魄,培育了他善良的品格,也予他对远方的无限向往。
他的母亲文素勤,一生辛勤操持家务,乐善好施。
少年毛泽东,受母亲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孕育了善良淳朴的品格。
此后岁月漫漫,他将对故土的热爱,完全献给了中国人民。
由家及国,心系天下苍生,情满中华大地,毛泽东的家国天下情怀,应是由此而萌生的。
15岁时,毛泽东曾专程到南岳衡山进香,为病重的母亲许愿祈福。
1918年夏,在长沙请一位老中医给母亲开了个方子,寄给舅父。
次年春天,又专程将母亲接到长沙就医。
1919年10月,惊闻母亲病逝,连夜赶回韶山,彻夜守灵,泣泪写下《祭母文》: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他还给同学写信,动情说:
“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损人的,可以损己而利人的,我的母亲便属于第三种人。”
对于父亲毛顺生,因志向不同,产生过一些分歧争执。但父亲对自己求学多有资助,他也是极为感激的。
不幸的是,1920年,父亲也因病去世。27岁的毛泽东,痛失双亲。
从此,故乡于他而言,再无父母音信,只剩无限追忆。
毛泽东与乡亲交谈
03
人,可能越老便越怀念故乡,越想要回到故乡吧。
晚年毛泽东,故土情结愈加浓烈。
他归心切切,甚至渴盼回故乡颐养天年。对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故人故事,他有着无穷的牵挂。也一直记着“还要去看看他们”的心愿,想再去给父母扫墓、鞠躬。
但操劳国事的他,已不属于他个人了。
对此,他一定是深感遗憾的。他一定想起过1916年,给朋友箫子升写信,诉说因军阀骚扰不能探母的无奈:
“病母在庐,倚望为劳,游子何心,能不伤感!”
这也是毛泽东唯一一次以“游子”自称。
1966年6月18日,他再次回到韶山。
走的时候,依依不舍,再三叮嘱工作人员:“你要把我的房子看好呀,我还要回来的。”
汽车启动了,随从人员请他上车,他摆了摆手:“你们先走咯,我还要坐下哒”,又默默坐下喝了一杯茶。
没成想,这一走,竟成了他和故乡的永诀。
毛泽东与乡亲交谈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1976年夏,病重昏迷之际,他再次向中央提出回韶山休养,想叶落归根。
晚年毛泽东,内心一直是装着故乡的。
他从未忘记初心,永葆赤子之心,慎终追远,将自己当作一个农民的儿子,终生本色不改。
1950年,他让毛岸英替自己回湖南省亲,给杨开慧扫墓,给岸英的外祖母杨老太太80岁生辰贺寿,给韶山的父老乡亲问好。
他要求毛岸英:
“到韶山时你不能骑马,一定要在离韶山10多里地远的银田寺下马,然后步行回家,这是我们对家乡、对家乡人民最起码的礼貌。”
1960年4月,杨老太太九十寿辰,毛泽东再致贺寿信,并寄上200元。
1962年11月,杨老太太逝世,毛泽东悲痛万分,发吊唁函,寄去500元。
1975年7月,在病榻卧听北京大学芦荻教授诵读了东汉王粲的《登楼赋》后,共鸣于“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等句,他动情地说:
“人对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乡、过去的朋侣,感情总是很深的。写《到韶山》,就是想起了三十二年前的往事,对故乡是很怀念的。写《答友人》,说‘斑竹一支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就是怀念杨开慧的,开慧就是霞姑嘛!”
毛泽东与乡亲合影留念
04
四月,梨花风起又清明,中华大地已盛世如愿。
此季的烟雨韶山,许多人自发去瞻仰毛泽东的铜像、敬献花圈,发自内心的敬爱。
他是中华大地当之无愧的赤子。不管走得多远、走得多久、成就多大,都没有忘记从故乡出发时的路,没有忘记自己根系何处。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实现理想的一生,也是心系故乡的一生。他始终牵挂着故乡的尊长,暮年垂老,依旧惦记着要去给父母扫墓、鞠躬。
这就是故土情结、根脉情怀、赤子之心。
由家及国,最终凝聚成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品质——家国情怀!
这种情怀的载体,便是那清明祭祖、叶落归根、乡音无改、家训族风;便是那诗经、唐诗、宋词,二十四史、四大名著,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便是那三山五岳、长江黄河,故乡的一山一水、一座老房子……
曾经有人问,为什么只有中华文明能历经五千年而不衰?
你说,只要中国还有清明,中国人还在过清明节,还在慎终追远、代代传承,又有什么能阻断我们?!
清明祭祖,我们不忘根本,铭记来处,饮水思源,也必将生生不息!
(主要参考资料:1、《毛泽东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2、《毛泽东年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3、《别梦依稀:毛泽东的故土情结》,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4、《毛泽东五回韶山》,共产党员网。此文首发于2022年4月3日“你的景和我的桥”,此次作了修改)
— THE END —
☀作者:景桥,左手戎马文,右手走心字,全网近亿阅读量爆文《清明为什么要回乡扫墓,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双10万+爆文《她凭什么成为香港第一位女特首?实至名归林郑月娥》作者,多文被人民日报等转载。著有书籍《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有故乡》,个人公众号“你的景和我的桥”,愿世间所有温暖的人,都能在景桥相遇,就像久别重逢!灼见经授权发布。
所谓“中转式旅行”,是指通过选择时间、价格合适的中转票,将中转城市作为旅行目的地的旅行方式。因其具备票价更低廉、时间更灵活等优势,备受年轻游客青睐。
2025乙巳蛇年新春,山西博物院推出“寻蛇——藏在山西博物院里的蛇”和“灵蛇献瑞——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两大贺岁展,带观众欣赏异彩纷呈的“蛇文物”,感受其丰厚的文化内涵。
在冰上“滑”龙舟、在那达慕体验雪地赛马、在查干湖冬捕、在阿勒泰来一场古老的毛皮滑雪比赛……当“冰雪热”遇上“非遗热”,你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月9日,在国家京剧院建院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回信,勉励他们“传承前辈名家优良传统,践行艺术为民,坚持崇德尚艺、守正创新,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为繁荣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北京中轴线”的评价是这样写的:“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那么,怎样理解“中国理想都城”,什么是“秩序的杰作”,北京老城究竟是怎样一座何其壮美的都城呢?
2025年元旦前后,全国电影市场持续升温,一批优质影片汇聚银幕,为节日增添了文化气息。感人至深的剧情片、轻松搞笑的喜剧片、惊险刺激的动作片……为观众带来多样化的观影选择。
今年以来,国铁集团持续加大特色旅游列车开发力度,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列车品牌。今年前11月,国铁集团累计开行旅游列车1737列,同比增长17.6%,掀起火车“慢”游消费热潮。
连日来,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走出去”,对外精准推介燕赵文旅资源、签约合作项目、开拓文旅市场,海外“朋友圈”动态持续上新。
据了解,华熙LIVE·五棵松商业街区将文化、体育、娱乐、艺术、教育与生活等业态充分融合,并结合周边配套设施举行文体活动,很受年轻消费者喜爱。此外,首店、首发、首展、首秀等也增添了这里的吸引力。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南腔北调”在此交流展示,戏曲名家带来精彩展演。本期我们约请参与百戏盛典的戏曲人才和相关从业者,就戏曲人才培养、濒危剧种保护、创新传播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为繁荣中国戏曲百花园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