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十几亿人都是在假装“认识”汉字。
一、
可能这个问题会让你觉得有些奇怪。你会想,文字谁不认识,我们每天在写,每天在用,谁会不知道文字?那你想一想,你的名和姓,比如你姓“杨”,或者你姓“王”,这个“杨”字和“王字”,为什么是这种形态,为什么不是用别的造型来表示。还有你的名字,也是一样,你也想一想,这个字为什么是这个构成。
如果你能回答出来,那你至少已经胜过了十几亿人。
在中国,我们有十几亿人都是在假装认识汉字。我们用汉字,写汉字,却从来都不知道什么是汉字,这个字的音形字意又代表了什么,很少有人去思考。
汉字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我是在接受教育的那段时间开始想这个问题的。我的姓是“刘”,我就想,为什么“刘”是这种形态?我的同学里有很多名字里有个“华”,“华”字是怎么成形于这个样子?这个问题让我着迷,我觉得我可能想到根子上去了。
我们常常见到一些词也一样,比如“前进”,为什么不是“进前”,“前”和“进”的区别在哪?“文字”什么是“文”,什么又是“字”。还有很多,比如“饭食”,“饭”和“食”肯定是有区别的;“时日”,“时”指什么,“日”指什么?“安宁”,“安”和“宁”又有什么不一样?
还有一些很美好的词,如“莞尔一笑”,什么是“莞”?又为何叫“莞尔”?
这一个一个字的解析的过程,就是一次次对远古时代的探析和感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顺便还得到了另外一种体验,那就是感知汉字的美。
汉字的字音,字义,都有无以复加的美。我们常用的一些词,如“伐木丁丁”,(“丁”读zhēng,不读ding)“流水潺潺”、“小鸡啾啾”、“小雨沙沙”等,听这音,这义,有多美妙。
二、
这种美,这种形,这种义,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字,这就是我们汉字的意义;是我们汉字的精髓;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他四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描绘了山川脉络的轮廓、描摹了鸟兽虫鱼的痕迹、记录了草木器具的形状。直到研习了他自认为足够的各类素材,才刻画了种种不同的符号。他给每个符号定义下了含义,拿给世人说,形成了当时的“字”。《淮南子·本经训》里曾写道“天雨粟,鬼夜哭。”。“字”成形的那日,白天竟然下粟如雨,晚上还听到了鬼哭魂嚎。文字的产生,使得民智日开,才有了而今中华千年文脉相传的自豪。
本以为文字的传说是这般有力,那意义也是很多人都该习得的。然而,这么些年我却发现,即使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对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也可能知之甚少,亦或是只知其表不知其里。有一次在一个教现代汉语的老师家中,我和他聊起我的想法,却发现他也对诸多内容似懂非懂。
我问他,家里自来水的开关为什么叫龙头?他回应道并不知晓。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把自己看作是汉字研究者。对我来说,寻求汉字被创造时的外观实物来解释汉字是很自然的事情。已经有一些古籍文献对字的形象意义有了解释,我希望我能做到的是,把这些字进行更系统化的论证,同时用更美好的姿态去表达它,用更生活化的语言还有结合实际的观点去解释和佐证它。
在“仓颉造字,一画开天”的传说中就表达出,每一个汉字,无一例外都来自于生活。它产生于物形,是一代一代先民根据生活慢慢积累创造的结果。我们日常的生活,包括房子、车子,衣服和使用的工具,这样都是汉字产生的源头。
三、
我在探析的过程中发现,对字的表达和解释,人们所用的方式和符号,几千年都未曾变过。它们在几千年间反复出现,具有惊人的连续性,现在使用的和三千多年以前创造者们使用的完全相同。这些语言的基本要素,反复出现在新的和引人入胜的结构中,让人不得不惊中华文化的神奇与伟大。
在几千年前,更具体大约5500年前(在这之前的更早,属于原始文字时期,以刻符和岩画为主,这是文字的种子形态。刻符和岩画只是单个符号,不能连贯成句。它表达某种意义,具有指事功能。),到5500年前,两河流域和北非的埃及已经有了可以按照语词次序书写语言的文字,楔形文和圣书文。
楔形文也叫钉头文,是用簪形小棒作笔,在软泥板上压写的字。圣书文则是古埃及人的字,它多出现在庄严场合,书写者很多是僧侣。然后是汉字。汉字的成熟形态为甲骨文,它的出现比两河流域的钉头字晚了约2000年。再就是玛雅文字,它是美洲的自源文字。
这些文字,它们在各自的环境中独立诞生,都有着辉煌的过去。而现在除了汉字之外,无一例外都已消亡,不再广泛使用.
只有汉字是古典文字中唯一流传并使用至今的文字,它是维系中国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是人类社会发展与文明兴起的记录者和见证者。
汉字是中国故事的目录,有多少汉字就有多少故事。
万物皆入字。每个字的源头是一幅画。它把天地宇宙,日月星辰,雨雪风霜,山川河流,朝代流变,人物鸟兽,农技工具、纲常论理,家人朋友,生老病死,情感变化等等,都具象化为文字。这是多么神奇的事。
同时,汉字里面蕴藏着历史风云,文化变迁,思想之光,记录整个中华,多么了不起。
而且因为姿态之美,独立成一种美学的,也只有汉字。书法里包含的人世道理与大道相通,已在千百年间得到印证。
汉字不光记载我们的语言,包含了以上所说这些,它还承载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的价值观念,我们的尊严。以前老师说,一笔一画,横平竖直,端端正正,这些其实是我们对世界观的理解,我们把对世界的观念,审美的趣味甚至做人的道理,都融进了文字之中。
所以我们敬畏文字,同时也对文字感到温暖。
亲爱的孩子,见字如面。每每读到这几个字,我都热泪盈眶。我们中国人几乎可以本能地体会字如人心、见字如面这些词句的意义,这其实都是汉字传承间带来的影响和力量。它和中国人的相通的。
西方人用形象的方式记录下人的身体,我们用抽象的方式记录下了人的精神。所以西方多精美雕塑,而我们的书法,则有着凝固的时间和美,有着个体的表现与表达,有了文章,再有了书法,一个人的知识、思想就可以连同他的气质和境界一起跃出生命和时间的限制。
四、
我们再往外延一些,说大一点儿,大到民族层面来。一个民族怎么样才算是强大?
幅员辽阔,山川壮丽,物产丰饶,人口众多,国富民强,繁荣昌盛,做到这些,就算是强大了。
而一个民族怎么样才称得上伟大呢?
它首先要有伟大的品格,比如善良、正直、宽容,人民坚强,勤劳,富有创造力,拥有这些,这个民族算是伟大的民族。而当一个民族做出了超越群伦的事情,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巨大影响的时候,则被称为伟大。汉字无疑是中华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重要原因之一。汉字的书写与传播中所产生的各项发明,帮助并启迪了世界各民族的文明发展,直接影响了人类社会的进程。这也是中华民族被称其为伟大的原因之一。
五、
再再再扩一些,大到整个人类繁衍进程上来。
研究说,人类在地球上生存了两百多万年,两百多万年,这个数字有什么意义?反正在我看来,这个数字对我带来的感觉只有沉重和空洞。只是在这个数字中尾数的短短几千年里,与人类在地球上生存年数相关的数字才有了意义。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文字诞生了。人类创造了文字,从有文字记录开始,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年数才开始有意义。人类自此开始空前快速绵延进步。这个进步的速度,一年赶过去一万年。
汉字的创造,是人类绵延进步的第一要事,这么说并不为过。有了文字,世界便呈现出众多民族文明史的各自起步,继之以各自文明的繁荣昌盛。这是人类自我拯救的一次大飞跃,人类从此摆脱愚昧,摆脱沉重与空洞,灵性独耀,一直到今天。
汉字共有十多万个,真是体量庞大,浩如烟海,要想全面解析,我自己根本做不到。我只能从生活出发,寻找与生活相通且古今相连的常用字,希望这些字能让我们更了解我们的民族,更了解我们的文化,同时又能解释生活,映照当下,这便是我数十年来始终如一推广汉字的原因。
3月25日,冯开平在金灯寺敲钟。海拔1500多米的太行绝壁之上,山桃花掩映着历经千年风霜的金灯寺。66岁的守寺人冯开平微弯着腰,轻轻擦拭着佛像上的尘埃。
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这是3月22日拍摄的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木岗镇瓦窑村的油菜花田(无人机照片)。
所谓“中转式旅行”,是指通过选择时间、价格合适的中转票,将中转城市作为旅行目的地的旅行方式。因其具备票价更低廉、时间更灵活等优势,备受年轻游客青睐。
2025乙巳蛇年新春,山西博物院推出“寻蛇——藏在山西博物院里的蛇”和“灵蛇献瑞——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两大贺岁展,带观众欣赏异彩纷呈的“蛇文物”,感受其丰厚的文化内涵。
在冰上“滑”龙舟、在那达慕体验雪地赛马、在查干湖冬捕、在阿勒泰来一场古老的毛皮滑雪比赛……当“冰雪热”遇上“非遗热”,你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月9日,在国家京剧院建院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回信,勉励他们“传承前辈名家优良传统,践行艺术为民,坚持崇德尚艺、守正创新,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为繁荣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北京中轴线”的评价是这样写的:“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那么,怎样理解“中国理想都城”,什么是“秩序的杰作”,北京老城究竟是怎样一座何其壮美的都城呢?
2025年元旦前后,全国电影市场持续升温,一批优质影片汇聚银幕,为节日增添了文化气息。感人至深的剧情片、轻松搞笑的喜剧片、惊险刺激的动作片……为观众带来多样化的观影选择。
今年以来,国铁集团持续加大特色旅游列车开发力度,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列车品牌。今年前11月,国铁集团累计开行旅游列车1737列,同比增长17.6%,掀起火车“慢”游消费热潮。
连日来,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走出去”,对外精准推介燕赵文旅资源、签约合作项目、开拓文旅市场,海外“朋友圈”动态持续上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