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文化频道

文化
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生生不息的黄河文化

为纪念《黄河大合唱》首演85周年,永远的黄河大合唱——2024年“五洲同声唱黄河”系列活动近日在黄河壶口瀑布启动。正值春日,黄河壶口瀑布水汽磅礴,波涛翻滚。演出现场,来自海峡两岸的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共同唱响《黄河大合唱》,合唱声、朗诵声、演奏声、黄河涛声相互交织,仿佛“黄河在咆哮”。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一首《黄河大合唱》犹如号角,抒发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唱出了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早在上古时期,炎黄二帝的传说就产生于此。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分布有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诞生了“四大发明”和《诗经》《老子》《史记》等经典著作。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这是一条滋养着民族文化的河流

《山海经·大荒西经》云:“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不周山在昆仑山西北,相传是人界唯一能够到达天界的路径。传说共工怒触不周山,于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所有大江大河都向东流去。这个神话又引发了另一个美好的神话,就是女娲补天。这些神话,体现着远古先民的朴素信仰和雄奇想象;背后承载的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因。

《山海经·海内经》《史记·夏本纪》《尚书·虞书》,还有《孟子》《吕氏春秋》《庄子》等早期经典文献,都有关于大禹治水的记载。黄河奔涌,流到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之处,遇大山阻挡,于是大禹率领民众将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引黄河水滔滔东去,三门峡也因此得名。三门峡的黄河浪中,有一块石头,叫砥柱石,相传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河石柱。

全长5464公里的黄河,如同一条巨龙,蜿蜒在中国的北方,在辽阔的大地上书写了一个大大的“几”字。千百年来,黄河滋养着古老文明的孕育生长,染就了中华民族的炎黄底色。黄河,就是这样流淌在我们的文化中,就是以这样的英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山西芮城西侯度遗址的动物烧骨,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推到距今180万年前;甘肃和内蒙古考古发现的碳化粮食标本,印证了八千年前黄河流域已开启了农业文明;在距今五千年前后的时期,黄河流域氏族部落走向成熟,黄帝带领统一的华夏民族站在了黄河大舞台的中央,全面开启了中华文明的肇始时代……

滔滔黄河,从青藏高原奔流到大海,沛然一体,气贯长虹。以《史记》为代表的典籍记载了古人治理黄河的魄力和手笔。在这些文献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读懂那些有志于拯救苍生于横流中的古代英贤的心曲。他们都明白让滚滚黄流造福苍生,需要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一盘棋的举国合作。因此,中国人骨子里的集体主义,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

同样的,黄河也是由多条大小支流的不断汇入,才成为涵纳百川的天下长河。比如渭河,黄河第一大支流,这是一条流淌着经典文化的河流,历史上许多文人骚客曾在这里留下千古绝唱。如今,伴着黄河景观线的打造,拂去历史尘埃的渭河再现汉唐风韵,成为人们心中向往的宜居之地。渭水河畔的西安,这座有着悠久历史、闻名中外的古都,正在寻求适合自身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从万国来朝的古都长安到日新月异的西北重镇,古与今的繁荣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一条展现着以民为本情怀的河流

走进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办公楼大厅,映入眼帘的是正在展出的《治河廉洁人物》展览。在此,我们可以看到古往今来治河能臣廉吏和人民治黄前辈的治水功绩、廉洁思想和廉政事迹。

黄河水利委员会有关同志向我们介绍,近年来,黄河水利委员会扎实开展黄河廉洁文化研究,深入挖掘悠久治河历史中的廉洁元素、廉洁基因。2024年初,黄河水利委员会进一步拓展治河廉洁文化传播渠道,认真筹备《治河廉洁人物》展览活动,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从先秦到当代重点选取了21位具有代表性的治河廉洁人物,梳理提炼他们克己奉公、不谋私利、刚正不阿、清正廉明的嘉言懿行,配以形象的人物图片和历史古迹、遗址等插图,图文并茂深化人们对治河廉洁文化的理解,助力营造风清气正、崇廉拒腐的氛围。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黄河文化研究首席专家、中国大坝工程学会学术顾问侯全亮,提起治水历史如数家珍。“东汉时期,王景治河是历史上一次治理黄河的重大实践,延续数十年的洪水灾害得以平息。王景因治河有功晋升为侍御史。此后800多年间,少见关于黄河决口的记载,王景治河安流,青史留名。”历史上留名的治河能臣,不仅以业绩著称,同样以清正廉洁名垂后世。“比如明代潘季驯,以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理河道,他撰写的《河防一览》《两河管见》对后世治河有重要影响。清代张鹏翮,康熙就是看重了他的廉洁品质,任命他为河道总督,朝廷称他‘天下廉吏无出其右’。这样的能臣廉吏,还有很多。”

道光年间,治水名臣栗毓美鞠躬尽瘁、清正廉洁,最终因操劳过度,卒于河道总督任上。他的灵柩运回山西途中,百姓沿路设祭,千里不绝。清史稿这样评价:“实心实力,卓为当时河臣之冠,不独砖工创法可纪也。”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们党已经开始了治理黄河的工作。1946年,在国共两党围绕黄河回归故道展开一场重大斗争的时刻,38岁的王化云被任命为冀鲁豫边区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从此开始了为之奋斗终身的治理黄河生涯。在1946年至1949年防洪抗险的日日夜夜中,王化云白天组织运筹、劳碌奔波在激浪拍岸的长堤上,每晚还要挑灯夜读。1952年,王化云陪同毛泽东视察黄河,他细致而全面地将黄河的过往、现状与治理设想连续讲述了3个小时。王化云参与组织领导了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的筹划和建设工作,为新中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积累了经验,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在他主持黄河治理工作的40多年中,为黄河治理开发和水利人才培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据王化云的儿子回忆,父亲做了40年“河官”,一辈子经手了成千上万的治黄经费与器材,对家庭与私产却一直坚持极其谨慎与自律的原则,一生始终干干净净、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全心全意地投身到治黄事业中。

黄河安澜,国泰民安。从大禹开始,到后来的王景、郭守敬、潘季驯、林则徐、李仪祉、王化云……这些与治理黄河有关的人物,秉承着公而忘私、以民为本的情怀,冒着风霜雪雨、披着雨笠烟蓑,通过刀劈斧削、肩扛手提,让滚滚黄河成为养育芸芸众生的摇篮。

这是一条在传承中不断前进的河流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这是1939年诗人光未然创作的《黄河颂》里的一个片段。整首诗语言奔放、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歌颂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陕北的岁月,令无数人神往。正如诗人何其芳所写:“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过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燃烧着热情,走散到各个方向去。”革命的圣地,就像崇高名曲的开端,响着洪亮的动人的音调。

201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推出“屹立东方——馆藏经典美术作品展”,这些经过精心挑选的馆藏油画、国画和雕塑作品等,今天依然是参观者长时间立足、注目的欣赏对象。其中有一幅《东渡黄河》油画,是由钟涵创作于1978年。这幅经典之作,描绘的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1948年在吴堡县东渡黄河的经历。

望着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面对惊涛骇浪的黄河之水,毛泽东感叹:“你们可以藐视一切,但是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70多年沧桑岁月,刻满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过的治水患、兴水利、护生态、节资源、谋发展的奋斗历程。

步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整体把脉、系统开方,将黄河治理理念上升到新高度。上游以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为主;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下游要注重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黄河治理与保护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河水清清,两岸“青青”,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黄河,奔涌出复兴前景,奏响了新时代的大合唱。

1972年到1998年,黄河曾有21年出现河干断流。据资料显示,在断流的1972年—1996年间,因断流和供水不足造成的工农业经济损失累计多达200多亿元。

从往日的连年断流到现在的河畅其流,从生态退化到鸟鸣鱼跃,从自顾不暇到惠泽远方……大河奔流,换了新容颜,锦绣满河山。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的河套灌区用上了高科技灌溉节水技术,农业用水量降到了传统灌溉用水的五分之一,让高原、山地的百姓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境地;晋陕交界的碛口古镇,曾经望“河”兴叹的农民不但用上了黄河水,而且因为新的灌溉技术节约了更多宝贵的水资源……黄河的滔滔之水,通过久久为功的生态努力,化为万里清流;黄河流域的经济,走上高质量发展的路子;黄河流域古老而光荣的文化,在传承中得以新生。

今天,中国的两大母亲河——长江和黄河,无论是经济、生态还是文化,都有国家战略,都有清晰的路线图。这是再造河山,这是创造历史,所以注定艰辛而光荣,必将闪耀于人类自强不息的奋斗史。(作者:刘同华黄峰)

(责任编辑:李劲 CK005)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推荐阅读

    绘就中法艺术交流的动人风景

    绘就中法艺术交流的动人风景

    日前,中国美术馆策划推出“刘开渠与留法雕塑家作品展”,展出刘开渠、滑田友、王临乙、曾竹韶、熊秉明等20世纪上半叶留法雕塑家的作品140余件,讲述中国现代雕塑与法国艺术的源流脉络。

    2024-05-09 09:53 中法艺术交流 中国美术馆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深入解读商文明,厘清商文明发展脉络,展示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生动呈现了商文明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说。

    2024-04-09 11:18 殷墟博物馆新 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品总量14万余件,特色藏品有农业古籍、传统农具、彩陶、票证、农业宣传画、高密年画、土壤标本、农业蜡果等,其中一级文物213件。馆内设有基本陈列“中华农业文明”、专题陈列“中国传统农具”“中国土壤标本”“彩韵陶魂——田士利捐赠彩陶展”,还有农业科普馆、二十四节气传统农事园等,生动展示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农业文明。

    2024-03-26 09:42 中国农业博物馆 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吴兴”为湖州古称,自三国始立一直都是江表大郡,两宋时期,上承隋唐下启明清,商业繁荣,文化兴盛,“四方士大夫乐山水之胜者,鼎来卜居”,留下了众多名园佳构,形成了以山水泽地园居为主的别业集群。

    2024-03-19 10:47 吴兴河 湖州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上海,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样本,正日益深入践行其文化使命,搭建心灵沟通之桥,修筑文明互鉴之路,让中国看到世界,更让世界看到中国。

    2024-03-15 10:37 文化传播 上海制作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曾有短剧导演接受采访时说:“竖屏短剧世界里,主打的就是一个‘白日做梦’,我们给用户提供的就是情绪价值。”如今,这份情绪价值的投喂对象直指年轻人。

    2024-03-14 10:41 ​《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 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平遥坚持保护为先,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鲜明的古城特色,把文旅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发展。旅拍热兴起后,平遥县职能部门加大对从业人员的指导、培训,同时加强对旅拍行业的监管,确保游客良好的旅游体验,促进旅拍行业健康发展。

    2024-03-11 10:14 文旅融合 平遥古城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不久前,有朋友和我聊到金庸,谈及金庸小说的现代性,说到金庸小说的女主人公不同于传统小说,里面的女性均有血有肉,不是纸片人。朋友还举了“梅超风”和“叶二娘”两位为例子,说她们均有悲惨的过去,导致她们成为小说里的“恶人”,人物性格的形成并不是空穴来风,所以这属于金庸小说的现代笔法。

    2024-03-08 10:04 金庸百年诞辰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3000多年前的陶三通、铸有纹饰精美的青铜器、系统成熟的甲骨文、气势恢宏的宫殿群、规模庞大的王陵……殷墟,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及殷墟所出土的甲骨文,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

    2024-03-05 10:13 殷墟 考古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黄金要道,甘肃犹如一柄如意镶嵌在中国大西北,既有过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辉煌,也因厚重的历史文化、雄奇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2024-02-28 09:52 “一带一路” 甘肃文旅

    中华网文化头条号

    中华网文化微博

    联系方式

    频道合作
    负责人
    chenjing@zhixu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