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会议上,黎川张恨水研究学者黄健平回忆了黎川与张恨水的文学创作的历史关联。上世纪初,张恨水的父亲曾在黎川工作,由于父亲的工作调动,张恨水与黎川便有了重要的历史关联,少年张恨水在黎川度过了一段难忘的读书生活。十岁时少年恨水随父母来到黎川,在一条乌篷船上第一次接触到了通俗小说《残唐演义》,从此对通俗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张恨水在黎川接受了古代文学的启蒙教育,在私塾先生的影响下,张恨水购买阅读了大量的古典小说,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为后来通俗小说的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此外,张恨水还在黎川喜欢上了千家诗,培养了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爱好。黎河、廊桥、水车、山川、古道,构成了恨水先生始终牵挂的梦里江南。
汤哲声
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张恨水学会副会长、中国武侠文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汤哲声别出心裁,从抗战小说这角度介绍了张恨水鲜为人知的创作的一面。
据汤哲声介绍,自从“九·一八”之后,张恨水就没有再写过纯粹的言情小说,一共写了30部抗战小说。他呼吁人们重视张恨水在抗战文学上的卓越成就。“张恨水确实是中国言情小说的大家,但是张恨水是中国的抗战小说大家。张恨水有三千多万字,其中有八百多万字写的是抗战小说。”同时,汤哲声还高度推崇张恨水的文学地位,把他和鲁迅相提并论,称二者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双峰并举”。
燕世超
原《华文文学》杂志主编,研究生导师,汕头大学教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理事,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副会长燕世超将张恨水比作巴尔扎克,描绘了五光十色的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三教九流无所不包,阅历丰富、观察入微。
在他看来,张恨水的作品对传统儒释道思想与西方民主思想兼收并蓄,在西风东渐风气浓厚的时代,依旧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弘扬传统的美德,又能做到与时俱进,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他以言情为经,以社会为纬。通过嫁接、融汇中西方各种描写的艺术,以中国式的戏谑、诙谐的手法,为中国通俗文化的现代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方维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