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解玺璋在张恨水国际文学研讨会上的演讲:张恨水的传统文化人格精神

2017-08-21 13:33:41    中华网文化  参与评论()条

再有很重要一点就是张恨水的孝道。他父亲去世的时候他的承诺。他的孝道就是要做好一个父亲、要做好一个儿子、要做好一个丈夫,还要做好一个兄长,这些他都做到了。严复曾经说过,西方人总说中国人没有宗教,很多人也认为中国人没有宗教。但严复说,孝就是中国人的宗教。为什么呢?因为宗教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超功利的信仰。在中国人的文化观念里面,只有孝是超功利的一种信仰。张恨水到北京来,为了承担家庭的负担,没有去北大读书,而是到报社做一个新闻记者,用一支笔赚钱养家。如果他去北大读书了,可能就没有后来的张恨水。张恨水的价值就是处在风口浪尖不为所动,他没有变。他作为一个兄长、作为一个儿子、作为一个丈夫,很好地处理了家庭的关系,这是传统道德的魅力。他处理复杂的家庭关系处理得很好,这个家庭和谐相处。

张恨水并非没有自由。张恨水的内心其实是自由的,因为儒学、道家以及佛家的东西,都在他的内心积淀着。他有一种内心的、心灵上的自由,但他也承担着整个家庭的责任。我们认识张恨水,不能仅仅从他的文字方面去认识,还要从他各个方面的为人去认识。把张恨水当作一个旧时代的人也是不对的,因为他毕竟生活在一个新的时代,生活在二十世纪,他有一种“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这样一种追求和精神的,他一生都在追求进步。他年轻的时候确实有过做名士的幻想,可是他的生存环境和客观条件没有提供必要的支持。随着年纪的增长,他对自命风雅、卖弄才气的名士习气是有所警惕的,他的写作固然有平民化、市民化的倾向,特别早期的作品多以市井生活为背景,但是他的叙事风格和视角又不完全是平民化的,他也写过不少反映文人或知识阶层生活的小说,包括抗战小说,像《魍魉世界》就是写重庆知识分子的生活的。他一生创作的短篇小说和中长篇小说在两千万字以上,但他多次表示小说只是他的副业,而报人才是他的真正职业。他的忠孝节义、他的气节,很大方面也表现在他作为报人的精神上的表现。作为一个报人,他始终坚持不群不党的民间立场。就是他这样一种不群不党的民间立场,使得他的朋友众多,其中不乏左翼人士、当世名流,但经常来往的二三知己均为寒门士子、布衣书生、无党无派无权无势之人,他跟这些人来往多、走得近,而且很亲密。张恨水的复杂性由此可见一斑,如果看不到这种复杂性而人为地划线,用单一尺度衡量他、规范他,就看不到他对二十世纪文学所作出的独特贡献,更难以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关报道: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