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2018开年中国电影关键词 系列电影成为业内热点

2018-01-22 09:39:04    工人日报  参与评论()人

“网站凭借资本优势,试水美剧的电影化模式,往电影制作方向靠拢,再通过平台播放,培育观众,给电影打前站。这都是针对都市中产人群的行为。”对此,余潇评论说,《前任3》之所以被冠以“微信时代的爱情”,正是充分发掘了QQ空间式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快播式的模仿、戏谑的影像风格,其中涉及的话题和日常呈现又完全来源于微信等最普遍的青年人的社交媒体,从而赢得了既定目标观众的认可。

专业人员素质影响电影质量

“从个人的感受来说,我最希望未来能够产生更多懂内容、有足够专业素质的制片人。”谈到对2018年乃至此后中国电影的发展,一位曾在华语地区获得过大奖的编剧这样对记者说道。

在编剧和青年导演们看来,系列制作多,虽然是电影制作大片化、商业模式成熟化的表现,但是,同时也是由于很多制片人没有推进项目的能力,只好在“IP开发”的模式里不断复制成功经验的原因之一。而业界存在的一些“定金编剧”,其“骗了钱就跑”的行为,更使内容生产上面临很大阻碍。

最近,电影《无问西东》上映后,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引发大量 “姗姗来迟的《无问西东》,这5年去哪儿了”式的讨论。而很多电影制作周期慢、与放映脱节的情况,在电影界也并不少见。

“创作者如果是纯乙方,接委托创作,遇到那种糊弄事的制片人,剧本写再好也是白费,因为版权是制作人的。”即使已经在业内成名,这位获奖编剧仍然认为,制片人门槛太低,编剧和导演缺乏话语权的问题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电影项目的实质进展和推进。

“中国电影原来都是偏导演中心制,因为导演作为核心起码是懂业务的,现在中国电影模仿好莱坞的模式,但是又没有那种专业化的制片人,这就把整个产业水平拉低了。”一位青年导演这样对记者说道,“真正的大制片人,像黄建新和陈国富,他们都是从编剧和导演干出来的,所以能出精品。”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