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若论中国军民使用最广的枪械,一定有“盒子炮”的名号,而大量抗战题材的影视剧中,“盒子炮”的身影更是无处不在。有人慨叹,抗战剧完全可以用“盒子炮”来衡量,“有‘盒子炮’的不一定是拍得好的,没‘盒子炮’的一定是拍得烂的”。
德国开花中国香
“盒子炮”是中国对德国毛瑟1896式军用手枪的俗称,它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自动手枪之一,具有威力大、动作可靠、使用方便等优点。该枪的常见口径是7.63毫米(也有9毫米、7.62毫米等版本),枪长288毫米,枪重1.24千克,枪口初速425米/秒,射击方式为单发和连发,有效射程50-150米。“盒子炮”在设计上有个特色,就是它的枪套为一个木盒(“盒子炮”的俗称即由此而来),如果倒装在握柄后,它立马变身一支冲锋枪,成为肩射武器。手枪加装枪托,最大的功能是提高射击精度,至少可以将散布面缩小一半,同时还增加了射程。
德国毛瑟公司原本希望“盒子炮”能成为德军制式手枪,不过事与愿违,直到1939年停产“盒子炮”,德军根本看不上“盒子炮”。不过“西方不亮东方亮”,中国却对该枪喜爱有加,毛瑟原厂生产的约100万支“盒子炮”中,估计一半卖到中国。
除了进口,中国也大量仿制“盒子炮”。据记载,除开官办兵工厂,就连地方豪强也招揽工匠手工打造,当然这些“土盒子炮”中看不中用,打几发还可以,打多了就会卡壳。
“手枪队”横扫街巷
对日作战中,中国军民广泛使用“盒子炮”,中国军队的近战火力往往比日军强,这得益于“盒子炮”的大量配备。1937年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就将使用“盒子炮”的士兵编成手枪队,与日军展开巷战,或安排士兵化装成平民,用“盒子炮”袭击日军巡逻队,使其恐慌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