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天台宗第一功臣灌顶(5)

2016-04-17 11:32:56      参与评论()人

在此详述这个版本递传,是因为该经内的观念在中国佛教界曾经引起过极大的争论。任继愈主编的《中国佛教史》第三卷第三章的第一节专门讲述了竺道生跟该经的关系。因为《大般涅槃经》所探讨的重要内容是关于佛性,这个观念的引入使得佛教界开始围绕佛性来谈佛法。当小本《涅槃经》流行之时,此经中提到了“一阐提”不能成佛,“一阐提”指的是坏到一点儿善都没有的恶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十恶不赦之人。如果这样的人都能成佛,那做好人还有什么用?但是,竺道生对小本《涅槃经》进行仔细研究后认为:“剖析经理,洞入幽微,乃说一阐提人皆得成佛。”(《高僧传》本传)竺道生的这个观念来由,是出自他对小本《涅槃经》的独特见解,这个见解慧睿在《喻疑论》中记录为:“泥洹不灭,佛有真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有佛性,学得成佛。佛有真我,故圣镜特宗,而为众圣中王。泥洹永存,为应照之本。大化不泯,真本存焉。”

竺道生就是根据这个观念觉得小本《涅槃经》中所记有误,既然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并且都能成佛,那么“一阐提”的人虽然很坏,但也包含在了一切众生之中,所以也应该有佛性。竺道生的这个说法当然引起了轩然大波,这有背中国人的惩恶扬善观念,所以竺道生的观念被佛教界视为“邪说”,于是他被赶出了南京。后来,他来到了苏州的虎丘,只好给山下的石头讲经,这才有了“石点头”的掌故。后来大本《涅槃经》译出之后,果真证明了竺道生的观点正确。这种大、小本上的不同说法,也许是佛经翻译时理解的不同,但不管怎么样,因为这些争论,使得涅槃学说在中国佛教界特别盛行。

既然涅槃师在中国佛教有这么大的影响,对一心想弘传天台教法的灌顶来说,他当然要顺势而为。那么,灌顶为什么要研究并不是天台学范畴的《涅槃经》呢?《佛教通史》中有这样的认定:“灌顶最重要且又能体现其独立创新精神的佛学著述乃是《大般涅槃经玄义》和《大般涅槃经疏》。这两部著作表面上看来是疏解《大般涅槃经》(灌顶用的是南本《涅槃经》)的,但实际上却是灌顶透过《大般涅槃经》的疏解来审视、总结和评述涅槃学,并将涅槃学嫁接到天台学上,从而实现涅槃学与天台学的融通一贯。”

对《涅槃经》的关注,从历史上来说,灌顶并不是意识到《涅槃经》的重要性后才开始予以研究者,按他自己的说法:“余以童年,给待摄静,摄静授大涅槃。诵将欲半,走虽不敏,愿闻旨趣,于是负笈天台,心欣蓝染,登山甫尔,仍逢出谷,不惟菲薄,奉从帝庭。师既香涂二宫,光曜七众,道俗参请,门堂交络,虽钦渴甘露,如俟河清,讵可得乎?尝面请斯典,降旨垂许,有期无日。”原来,灌顶在年幼时就喜欢读《涅槃经》,后来师从智顗,他想请智顗给他讲这部经,师傅答应他的要求,但却始终没有给他讲。再后来师傅圆寂了,他的这个愿望也没能实现,即此可知智顗似乎并不重视《大般涅槃经》。

但是,在那个时代的佛教界,多数人皆认为“《涅槃》在《法华》上”。此话的意思是说,佛教界认为《涅槃经》的重要性要高于《法华经》,而《法华经》则是天台宗的宗经,这种局面当然不利于天台宗观念的推广。因此灌顶必须对《涅槃经》进行仔细研究,以此来找到天台宗观念的独特价值,这也正是灌顶研究《涅槃经》的最重要原因。

我们在智顗一文中提到,智顗发明了“五时教”的判教方式,在这个判教体系中,最后一项则为“涅槃时”,因为此时只是释迦牟尼在圆寂前的前一天所说。在这一天,佛陀觉得通过前面的“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时”的教化,这五时的人基本上已经证悟成道了,但是还有很小的一部分人因为根基浅陋,所以无法证悟成道。佛陀以他固有的慈悲,在临终前的最后一日一夜又讲述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观念,这就是《大般涅槃经》的来由。然而智顗在判教之时,把“涅槃时”放在了无足轻重的地位,可见其为了创造天台教,并不顾当时佛教界对《涅槃经》的重视,智顗的这种行为其实不利于天台宗观念的推广。到了灌顶时代,他当然要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