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徽州盐商与曾国藩(2)

2016-10-02 10:10:01      参与评论()人

专此奉达,并候迩安,不尽。……

信函书写于“青云阁”八行朱丝栏信笺上,粗读此信,只是觉得撰写者字迹雅丽,楮墨规整,显然具有极好的文字素养。继而出于好奇,很想了解一下写信人和收信人的生活背景。

信的最后落款是“世愚弟程希辕顿首,十一月初七日”,这显然是一个叫程希辕的盐商写给另一名盐商方性存的信函。

从信函提及的内容来看,苏州于1863年12月被清军和常胜军联合攻陷,所谓苗匪,亦即苗沛霖。此人系安徽凤台人,咸同兵燹期间曾割据数十州县,依违于太平军和清军之间,叛服无常,后为清军僧格林沁部击败,于1863年12月6日被其部下所杀。上述事件,在信中都于“月初五日抵省”后一一叙及,故该信应作于同治二年十一月初七(1863年12月17日),发信地点是安徽省城安庆。

信中的“食岸”,是指淮南食盐引岸,有内河、外江之分,根据盐法志的记载,主要包括安徽省的宁国府、和州含山县、滁州全椒县,以及江苏省江宁府,扬州府江都、甘泉、宝应三县,高邮一州和通州泰兴县等。信中提及的“大胜关”,在今南京市西南,因地处长江之滨,自古为江防要地。信中的“饶”是指江西饶州,而湾沚则在今安徽省芜湖县。此前,清军曾组建江南、江北大营,其中,江南大营的饷需系由江西调拨接济,总粮台则设在皖南的太平府。

上述这封信的收信人叫方性存,与写信人程希辕皆为歙县人,他与程氏关系莫逆,程希辕的外孙就托付给他照看,两家似有亲戚关系。从同时发现的文书散件来看,方性存(1819-1865)号静山,为廪生出身,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捐得教谕一职。稍后他即启程赴任,后因父亲去世而临时打道回府。方性存在饶州置有寓所,并在江西省城南昌内塘堘上吉祥巷对面开有“乾裕盐号”,他是盐商世家,经营的地域范围主要是在江西。

至于寄信人程希辕,他自称“盐务熟手”,显然是名徽州盐商。从前述这封信来看,这位程希辕与金陵大营的关系极为密切。其时,他有“二小孙”在粮台办事(这在《曾国藩日记》中可以找到印证)。在信中,程希辕看到了太平军逐渐被剿灭之后淮盐运销的巨大商机,他从十月初十前往“金陵大营粮台,一路察看食岸情形”。当时,由曾国藩制订、有关盐务经营的《楚皖新章》刚刚颁布不久,他就与数人合伙经营淮盐。另外,他还与江南大营粮台中的几位同好,合伙在今安徽省芜湖县的湾沚镇开办了一爿官盐店。

关于该信撰写前后长江下游沿岸的形势,当时的两淮盐运司郭嵩焘在《试办西盐章程详》中曾指出:

江路现虽通行,沿江水陆各营棋布星罗,防范周密,运盐商贩皆系经纪营生,未免各有戒心。应请分别咨札沿江水陆各营及沿途关卡,凡遇大营饷盐到时,应护送者一体护送,应查验者即时查验,毋任羁留。

郭嵩焘系曾国藩的幕僚,他在上文中扼要状摹了其时的商况市景。文中的“西盐”,是指运销江西的淮盐。咸同兵燹期间,清廷财政捉襟见肘,户部令统兵大臣自行筹措军费。当时,曾国藩因统兵过多,饷需奇绌,故奏请自运食盐行销各地,以所获应交户部之盐课,充抵应拨该军之饷,故称为“饷盐”。上揭的郭氏此文撰于同治二年(1863年)八月,其时,对一般商人而言,正值兵荒马乱的年代。在这种形势下,只有与湘军等军事势力利益攸关的那些商人,才能更好地化险为夷,游刃有余。而程希辕,显然便具备了这种独特的优势。

信中提到的“合和小行”,从自谦的口气上看,显然系程家所有。根据《清实录》的记载,此“合和”盐行由程希辕本人开设于安徽省城安庆(详下)。而信中的“泰和宝行”,则是一种尊称,反映出其开设者应是收信人方性存。不过,从同时发现的其他家族文书来看,泰和行与程希辕也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推测应是两人合伙、由方氏负责运营的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