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书香入影 万卷书与万里路

2016-12-13 12:56:32      参与评论()人

陈德荣 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南京市楹联协会顾问、南京书画院特聘书法家。

诗书一家、书画一家是中国文化的特有传统。进入影像时代,这种由文人审美奠定的技艺渐渐跨界到摄影范畴,身兼书法家与摄影家双重身份的陈德荣便是践行者之一。

Q:你倾注近二十年的时间研究汉碑,同时却对东晋《爨宝子碑》推崇备至,这是什么原因?

A:在二十多年的书法研习中,隶书是我主要的功课,《张迁碑》、《曹全碑》、《乙瑛碑》、《西狭颂》、《石门颂》、《封龙山颂》、《衡方碑》等反复临习,也在此过程中一直反复寻找既朴厚严谨又含蓄古逸、有纯正高古气息的名碑,能意在隶楷之间,又适合隶行的创作风格的字体。

《爨宝子碑》就是我一直寻觅中的这类风格的典范,它朴茂古厚、大巧若拙、率真硬朗、气度高华、奇姿尽现。究其渊源,因属隶变时期的作品,体势情趣、情态均在隶楷之间,寓飘然于挺劲、杂灵动于木讷,康有为首在《广艺舟双楫》评其为“宝子碑端朴、若古佛之容”,其尊碑思想源于碑学本身所蕴含的艺术本真和人性原朴,这就是我推崇的原因。

Q:东晋衣冠南渡后,南京成为文化中心,如王羲之亦在南京有很多遗迹,你是怎样看待这座城市的书法传承?

A:南京作为六代十朝古都从公元221年孙吴迁都秣陵始,继之有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均在此建都,从来都是文人大家荟萃之地,也因此留下了不胜枚举的丰盛历史文化名胜。乌衣巷的王谢故居便是王羲之伯父王导一支的住所,琅琊王家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王羲之年轻时寄寓在王导家,也造就了他作为书法家不拘礼节、不慕荣利的名士风度。《世说新语》里载有王羲之“坦腹东床”的典故,唐代诗人刘禹锡曾作诗描述东晋王谢豪门的衰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Q:城市的基因对你的创作是否产生影响?

A: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气息可以随处感受,徜徉在夫子庙、瞻园、芥子园、莫愁湖、清凉山、十竹斋、渊海阁、江苏省美术馆、国画院…… 放眼所及之处,各种风格迥异的名家大师作品争奇斗艳,尽显风华姿采,让人流连忘返!1980年代的南京,更是名家大师云集,学习书法绘画的风气非常浓厚,各种相关的学习培训机构也随处可以遇见,而名家大师们也经常会亲临各种笔会活动,不尽余力地分享、传授各种创作经验和书画技能,无论对从事书画的专业人士,还是爱好者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学国画绝不会错过的《芥子园画谱》。

Q:你的书法集以《游目骋怀》为名,为什么会选择王羲之这四个字?

A:这四个字出自《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不光体现古代名士的阔达,还给人以游历四方览尽美景之感。同时,这也是我内心的一个写照,因为无论作书还是拿相机,都需要跨出密闭空间把脚步放逐到山高地远的自然里,在浩浩天地里挥洒,乘兴而至、兴尽而返,是云游的真谛,也是作品的灵魂。

Q:文房四宝湖笔、徽墨、宣纸、端砚,都是特别讲究地域概念,你在这方面有什么特别讲究吗?是否有去出产名砚或出土名碑的地方实地探访?

A:“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王羲之书用的是鼠须笔、茧纸,赵孟頫一边磨墨还一边赋诗,就是出于知识分子对文房四宝品相的坚持和讲究。这种潜藏于心的讲究情怀,大概所有拿毛笔的人都深切拥有。以纸张为例,一张宣纸的品质一定和它的制作工艺、原料、当地的气候、水质、人文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比如安徽宣城泾县的青檀树皮就是特别好的造纸原料,搭配上其他必备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制作出的纸张柔软度非常好,业内的行话叫做“纸寿千年”。

Q:从前中国文人讲究书画一家或诗书一家,书法总是和国画、古诗息息相关。你由书法跨界到摄影,是自然而然的吗?二者是否有某些相通之处?

A:从创作手法来说都是相同的,诗词可以通过书法作品、绘画作品的章法、布局和字里行间的穿插、枯湿浓淡来演绎其中的内在蕴意;同样,画的神韵可以用诗词的无限遐想和空间意境去诠释。摄影作品亦如此,只是各自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各种形式却可以相得益彰。

Q:从摄影的角度而言,哪些地方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

A:从地貌、风景、人文的丰富性,新疆对我有着特别大的吸引力。这个自治区占了中国六分之一的面积,所以有种说法叫“去了新疆才知道中国有多大”。二十多年前我和朋友在新疆自驾5000公里,从北疆到南疆走了一个环线,当时我们开了一部桑塔纳,用的还是国产的乐凯黑白胶卷,那个年代国产彩色胶卷还原度差,进口的买不起,从乌鲁木齐翻过天山,走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途经胡杨林,这一路的风景收录在镜头里最后都是黑白色彩的,也算是很独特的经历。到现在的二十年间一共去了7次,有一次在布尔津拍摄时,天空一直下雪,我们在去机场的路上雪突然停了,一片阳光投射在五彩滩上,就是那么一个瞬间,壮丽得无法用语言形容,只能用手中的镜头捕捉下来,等停下按快门的时候才也发现手指已经冻得不能弯曲了。另外一次被大自然的巧夺天工震撼到是在喀纳斯。十几年前的喀纳斯,游人稀少,天气冷得连吃饭的餐厅都关门歇业了。但最冷的季节也是最美的季节,漫山遍野的树叶都染上金黄色,那片水中的倒影就像明艳灿烂的云霞,美得无法呼吸。

Q:你的人物作品总是捕捉到比较自然的状态,都是抓拍吗?有什么特别技巧?

A:动人的瞬间无处不在,却总是稍纵即逝!

我们对美的追求和感悟因人而异,也因时间、空间、岁月、人生阅历和体验、情感的积累与积淀、情绪的起伏而不同。但凡能触及心灵的瞬间,我都希望可以永远地驻留在相机的镜头里,在流逝的时光中去回味曾经共鸣的旋律!

录入编辑: 朱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