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北大曾汇集了全国大部分哲学教授(1)

2016-12-20 14:08:35      参与评论()人

■哲学家洪汉鼎出新书 与读者畅谈往事 忆北大哲坛师生情

哲学家洪汉鼎

《客居忆往:哲学人生问答录》

洪汉鼎(左)读研时与贺麟先生(右)的合影。

我国著名哲学家洪汉鼎先生今年出版了新书《客居忆往:哲学人生问答录》。12月17日,年近八旬的洪汉鼎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读者服务部与读者畅谈哲坛往事,回忆特殊年代里,几位老师是如何影响了他的治学和人生。

洪汉鼎生于1938年,是我国著名的斯宾诺莎哲学、当代德国哲学和诠释学专家。12月17日,哲学家洪汉鼎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读者服务部与读者畅谈哲坛往事,年近80岁的洪汉鼎先生今年还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新书《客居忆往:哲学人生问答录》。

洪汉鼎是南京人,中学就读于无锡市辅仁中学,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受教于因研究黑格尔而闻名的贺麟教授、分析哲学大家洪谦教授以及冯友兰教授。1957年在运动中被打为“右派”,曾被下派劳动,1963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同年报考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硕士研究生,因为“右派”问题不予录取。之后被分配到陕西,1979年作为中国第一个提前毕业的研究生,取得哲学硕士学位。

洪汉鼎1956年入学北大时,恰逢北大哲学系鼎盛时期。解放前各个大学都有哲学系,但是解放后,因为哲学系在当时的领导看来是宣扬唯心主义的,所以所有的哲学系都得关掉,都要进行思想改造。这一改造的后果就是全国所有哲学系的教授都集中在了北大。其中有洪汉鼎后来的老师贺麟、洪谦,美学上有朱光潜、宗白华,历史哲学方面有朱谦之,中国传统哲学则有梁启超的弟弟梁启雄。如今将近八十岁高龄的洪汉鼎回忆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北大,都觉得那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时期。

洪汉鼎讲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师生情对他个人来说比同学情重要。原因是在当时轰轰烈烈的“反右”运动中,一个在无锡辅仁中学读书时洪汉鼎很照顾的旧友告发了他,说他是“右派”分子。这件事让洪汉鼎看到了在那个极端的年代,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系的脆弱性和微妙性,很多人为了自保而告发别人。这也是他的同学情缺失的一大原因。

而谈及师生情,洪汉鼎回忆了几个对他的治学和人生均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老师。

“我的哲学生命

和贺麟联系在一起”

首先是贺麟教授。1956年洪汉鼎考入北大,怀着对哲学的满腔热情,他第一个拜访的教授便是贺麟。洪汉鼎认为贺麟是当时研究西方哲学的学者中最有学问的,贺麟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能够把西方哲学用中国的语言表达出来。贺麟翻译了很多黑格尔的东西,是中国的黑格尔专家,但同时他也是研究阳明心学的一个代表人物。他将东西方两条哲学脉络比较着读,结合着看,从阳明心学的角度对西方哲学进行批判,后来被认为是第一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

洪汉鼎仍然记得第一次拜访贺麟时的情景。贺麟首先问洪汉鼎:“你从什么地方想到学哲学?”洪汉鼎回答说从文学想到学哲学。“他当时说太好了,因为哲学本来是抽象的,如果从抽象到抽象就比较难。但是从文学这种描写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学科转到哲学,这对于理解哲学十分有利。”接着贺麟又问洪汉鼎是否知道哲学要怎么学?贺麟说,学哲学首先要了解哲学史,这是基础,但在此基础之上,一定要从一点做起,在这一点上深入钻研,继而在一个领域里站住脚。第二点则是翻译对于学哲学来说很重要。翻译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只有通过这项工作,才能体会到两种思维的差异。这两点让洪汉鼎印象深刻,后来也被他当成是给自己的学生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