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迈向“同质世”的世界与中国(1)

2016-12-25 10:25:40      参与评论()人

《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美]查尔斯·曼恩著朱菲 王原等译中信出版社2016年9月第一版554页,79.00元

哥伦布在1492年登陆美洲大陆

斯塔夫里阿诺斯所看重的是地理大发现使得全球开始形成了“世界体系”,而《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则可以说是从生态角度对“世界体系”(即“同质世”)形成过程的阐述,它仍然称得上是一部极富启迪性的著作。

“哥伦布大交换”的全景描绘

2016年9月,中信出版集团翻译出版了查尔斯·曼恩(Charles C.Mann)的著作《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1493:Uncovering the New World Columbus Created)。需要感谢朱菲与王原等译者,将这部兼具可读性和知识性的学术著作呈现在我们面前,正如《华盛顿邮报》评论的那样,这本书“堪称典范地将意味深长的事实与优美的故事结合起来,跨越几大洲数百年的历史,解释了我们所居住的世界从何而来”。

1493年,在传统历史书上只是一个寻常的年份,并没有什么重大事件发生。但正是这一年发生的一个历史事件,奠定了我们当下所经历的世界的基础: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离开西印度群岛返回西班牙。从这一刻起,美洲新大陆与旧世界连接在了一起,随之而来的是欧洲人对美洲的征服,以及更为重要的“哥伦布大交换”。

原因很简单,哥伦布无意间开启了全球性的生物交换。在他建立了东西两半球的联系之后,数以千计的动植物物种在各大陆间往来不绝。前往欧洲的船员并不是独自航行,他们带来了牛、羊、马以及甘蔗(原产于新几内亚)、小麦(来自中东)、大蕉和咖啡(同样来自非洲)。还有一些生物在殖民者也不知道的情况下搭上了便车。蚯蚓、蚊子、蟑螂、蜜蜂、蒲公英、老鼠从欧洲人的船舱里蜂拥而出,闯入从未出现过他们同类的新大陆。

这是生物入侵,美洲的生态环境遭到了彻底的重塑。加勒比地区的棕榈林、桃华心树林和木棉树林变成了澳洲金合欢林和埃塞俄比亚灌木林;来自印度的猫鼬在树下乱窜,将多米尼加的蛇捕杀至灭绝……这是一个缩影:哥伦布大交换“将玉米带到非洲、将红薯和马铃薯带到亚洲、将马和苹果带到了美洲,也将大黄和桉树带到了欧洲。欧洲人的远征和扩张促成了全球生物种类的混杂、交换与融合,最终导致各大洲的生物种类越来越相似,同一化程度加深”。作者采用“同质世”这个概念来描绘新大陆发现后全球生态系统渐趋同质化、生物多样性衰退的时代实在恰如其分。

历史事件的全新阐述

不过,作者并未止笔于此。“哥伦布大交换”影响最深的还是人类本身。天花、流感、肝炎、麻疹、脑炎病毒被欧洲人第一次带到了新大陆,最后以惊人的速度夺去了对其毫无抵抗力的西半球四分之三的原住民的生命,堪称人类历史上最为重大的灾难。在此后的几百年间,生态因素仍在影响着人类历史:让英国出现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是原产自亚马逊的橡胶,而蚊子传播的疟疾可能也帮助美国获得独立。但其中最具有启迪意义的是从生态角度对诸多历史事件的全新阐述。许多看似不相关的历史事件经由作者之笔,令人信服地联系在了一起,使我们得以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演进。实际上,如果读完《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这本书,读者应该会对十六世纪以后世界史的演进,特别是欧洲优势在全世界的确立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在传统的“欧洲中心论”认识上,这些英勇的冒险家、睿智的发明家以及强大的帝国都是因为技术和制度优势而产生的,就像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里所说的那样。但作者会告诉读者,生态的全球化才是更加根本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