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谈论电影时脑子里肯定会归类,短期内看的电影自然在你脑中形成一个阵列。当你指出其中某部电影时,相对的概念一定跳出来。电影肯定是基于分类标准才可以谈论,离开这个范畴就没法谈了。还有很多观众在评论后面要求评论者有本事自己拍一个,这也没什么好辩论的了。
这是很多国内电影节展上的电影打分偏高(后来大家再看又觉得自己手松)的原因,标准没法客观,我们总是活在他人的影响之中。
以前,我写小说时问过小说家马原老师。他回答他心中是绝对标准,就是说任何作品将摆在文学史上去评价,世情小说和莎士比亚比,侦探小说和霍桑比,元小说和博尔赫斯比……我们觉得他谁也看不上,其实不对。
电影也一样,我在几次关于电影的场合见到某毒舌影评人,他解释为什么总那么毒舌也给我这样的感觉。不是毒舌,这也是一个绝对标准与相对标准出现分歧的问题。
《芳华》剧照
最近的《芳华》票房好,导演早就说,这次是为自己拍电影,也就是以自己的绝对标准拍电影,本质上这是艺术片导演的说法。
而文艺片和艺术片的标准不一样。文艺片标准下,我们一定会要求剧本结构、人物形象等这些常规的元素。艺术片很大程度上,评价针对是否存在一个完成的表达。
电影《芳华》和《妖猫传》无疑都在水准之上,都有令人觉得存在找到不评价标准的问题。某种意义上,我觉得“电影拍电影人想说的话”这个本来确定无疑的问题,终于得到市场认同是好事。预示着很多导演们有了张开嘴,不昧良心拍电影的可能。仅仅是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