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中,农民杜深忠是一个“异类”。
他种的果树结得比别人少,收入尚不及中产户的零头。家里穷得叮当响,儿子的学费,还要靠女儿打工赚钱。
但他对人对事却看得通透,写得一手好书法,爱音乐,甚至花“大价钱”去买一把心心念念的琵琶,年轻时还在鲁迅文学院培训班里学习,搞过文学创作。
他说,“人活着需要吃饭,精神也需要一种高雅的东西来填补。”这种高雅的东西,让他在穷困中得到慰藉,也让他知道了自己是谁。
我以为,人的灵魂起先是混沌的,像是冬日里沉睡的种子,有一天它醒来,冒出一颗芽儿,便有了强烈的饥饿感,需要养料与水,需要细心照看,直到开出一朵花,满心芬芳。
这养料与水,便是艺术与美。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只要有灵魂醒着,它们就不会缺席,或多或少罢了。
我们这一代人在快消经济中长大,热衷于制造和购买实用且廉价的东西。机器快速地运转,人们也快速地丢弃。没有人觉得异常。
许是近些年,物质的丰盈让更多的人有闲暇去关照内心,精神消费需求增多。购买商品时,实用和廉价不再是最重要的标准,精美的设计、讲究的做工、产品背后的文化甚至更为重要,中国迎来了品质消费的时代。
这种消费理念,催生了文创产品的诞生。
故宫文创开挂般造出一个又一个IP爆款,百雀羚等国货靠文化包装成功逆袭,各大领域文创交流活动不断,“文创”成为年度热词。
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若干意见的通知》,对博物馆、美术馆等单位的文创工作正式做出指示。
近日,“全国美术馆文创成果展示交流活动”在山东美术馆举办。现场展示了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浙江美术馆、江苏美术馆等19家美术馆的200余件文创产品,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