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艺术 > 正文

用再造水墨,不断认识自己,把一 段生命固定下来(2)

2016-04-25 10:46:18  东方早报    参与评论()人

东方早报:您现在的大峡谷等等一系列作品从材质上讲,无法完全归类到油画或者传统水墨,应该算是多媒材创作?

杜之韦:我一路走来受西方艺术的一些影响,西方现当代艺术我也很喜欢,之后思考传统中国画的优缺点。非故意的,我想做的是用自己的形式表示自己的感受。说起来每位艺术家都在做这件事,但真的要做到是很困难的。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

东方早报:从最初对古人的临摹开始,到早期的写实作品又渐渐转到中国传统绘画中偏重笔墨,您的一系列创作转变,有什么契机?

杜之韦:其他国家的画家不像中国的画家需要面临这种选择的问题。五四以前,中国画家根本没有考虑过别人在画什么,因为当时根本不知道。中国国门被打开以后,外来文化开始进入中国。这样的好处是中国画家开始有比较,看到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政治家看到的长短处不一定是艺术家看到的长短处。艺术家会为了生存,或者为了名利去利用形势。最后两方就变成了相互利用的关系,所以很少有纯粹的艺术家。我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画了十张或者二十张画之后,不能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这个风格我就放弃了。我不会去重复地画一百张。没有想法我就等,等到有新的想法了再画。但是我心里其实一直在做功课。等有新东西生长出来时,内心已经酝酿了很久,就像佛教里面说的修行有种“开悟”,是很多很多小悟的连接到最后突然一个大的“开悟”,画画也是如此。但有时候会有一个想法,以为胸有成竹,一上手又发现这条路行不通。

东方早报:这是技法上的问题,还是想法上的问题?

杜之韦:肯定是先有想法,但随着技法的不断提高,也会给你带来一些笔墨上新的感觉和效果,这个效果可能是新的想法所能利用的,两者很难分清。早期学习比较简单,要么学传统,要么学西画。西洋画中外在的学习手段肯定比我们的方法科学,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画需要花那么多年时间学习的原因,因为训练方法是不科学的。当我看到一位画家的作品很喜欢,就试试看临摹。临摹得很像,就可以把原作抛开,其实已经吸收了其中一些内容。比较喜欢黄宾虹时,可能就会去临摹黄宾虹,喜欢李可染,就可能去临摹李可染。学习阶段就是技法的积累阶段。这确实涉及到两个方面,一个是题材。出国的好处就是你能看到平时在国内看不到的题材。比如黄山,中国基本每个画家都在画黄山,很难再画出新意,而且大家对黄山的松树和石头已经看得太多,就算画得很好,观看的人也没有兴奋点,一定要去找新的题材。第二点是自己内在要有新的想法和感受。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和世界的关系一直在产生变化,心情也一直在变。这些内容都是会在画面里反映出来。但很多画家的画不能反映这些变化,可能画家本身永远保持一个样子。

东方早报:有些人坚持画一种图像十年,也就形成了自己的符号。您这样多变,会不会很难形成辨识度?

杜之韦:不断地重复一件事容易被大家记住,但不等于说画得有多好,只是一种符号,是观念艺术,充其量就是一个很精细的图案画。这种方式和有的中国画家一天到晚画牡丹花是一样的,最后就说自己是“牡丹王”。永远只说一句话,或者永远不说话,都是一种风格。别人不可能喜欢我全部的风格,我就遵照我内心的想法,很忠实于自己,不为别人服务。

东方早报:看您的作品和履历,您从来没有画过人物画,作品的画面上也没有人物出现,但您那个时代很多人画连环画,并以此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