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艺术 > 正文

用再造水墨,不断认识自己,把一 段生命固定下来(4)

2016-04-25 10:46:18  东方早报    参与评论()人

东方早报:现在的年轻人看西方艺术,很容易被感动,但是现在反观传统,似乎很难触到那个点。

杜之韦:你现在看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的作品,还是会被感动。一是因为西方人研究一张画从构图、结构和色彩之间的关系,是研究得很透彻的,然后再把自己装进去。而我们的画家都像手艺人一样,从小耍一支毛笔然后游戏人间。他会觉得我会画画,而不是用我的生命在画画,只是接受了一种技术训练。中国人本来大众的审美观就未必见得好。比如大家围着一把紫砂壶,说值几千万上亿元。但就一堆泥土,哪里传递什么信息了?至多是工艺不错。恶意炒作,玩金融游戏另当别论。现在很多画家创新创不出来,才开始提倡复古。意思就是我们就把古人的东西学好就不错了。但是如果从学问来说,孔子老子庄子都讲过的东西,还需要说什么,能比他们说得更好吗?当下不如意,就去背孔子,但这样就没有创造性,只是一个会背书的人。其实画家也是一样的。

我从美国回来,看看周围画家都在打麻将、应酬、研究怎么卖画走关系。这些人每天都这么忙,怎么可能画得出好画呢?

“我们学画的方式就像修道一样”

东方早报:在美国时,曾经与商业画廊的合作是怎样的?为什么后来又不继续了?

杜之韦:其实那时候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商业画廊,什么是专业画廊。画廊觉得我的画不错,要帮我办展。嘱咐我每年交多少画,我当时觉得好。后来他们告诉我,每年画什么颜色会通知我,就像每年公布流行色。只要过两年,我的构图稍微调整一下,然后一路画下去就可以了。半年后,我看到画布已经没有兴趣了,感觉很无聊。我问他们能否调整风格,但被告知说不行。美国画廊一般签六年合同,前四年赔钱。后两年,每年办两个展览,有人会慢慢记住你。如果我的风格变了,人家便忘记了。美国人记图像,不记画家名字。不像我们小时候,看都没仔细看就知道这是齐白石的画,就肯定是好的。画廊有投入也要有产出的,其实美国没有什么真正的独立艺术家,没有办法谋生。除非熬了很久,或者是一个新出来的流派的领军人物,有大画廊捧,才会稍微好一点,画家可以自由一些。我想明白了黑泽明做导演时说过“到了70岁以后,拍电影才可以自由”的意思。

东方早报:画展的名称取“画道”,您自己如何解释?

杜之韦:其中有两层意思。第一是我的绘画之路,也就是我学画的波折。今天我成了一个画家,其中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另外一层是“画”是通“道”的“道”,我们学画的方式就像修道一样。中国画传统的学画方式是先跟着老师,老师教你怎么用笔用墨,接下来你要和老师完全相应。这就像密宗里面的上师,先是观想上师,然后与上师合一。中国画传统就是从临摹古画开始的,就是你要让自己从气质到笔墨与古画百分之百的相应,然后你才能从里面走出来。但是大部分人可能走都走不进去,还有的人是走进去了可是走不出来。油画是一个整体工程,最后我可以把它调整到一个我要的效果。但是中国画是从第一笔开始,如果出问题,要么之后把它改回来,要么就只能放弃了。中国画是时间性的,这就对画家所掌握的技巧要求非常高。所以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学习熟悉用不同的毛笔沾墨之后在纸上控制它的效果。毛笔效果的好处就是可以看见中间的节奏,看见过程可以还原。所谓毛笔的笔性其实是在训练你的手,训练你的心。我从小知道,要成为一个好的国画家至少要到50岁,而真正很好要70岁之后。这个过程非常非常漫长,因为它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