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戏剧 > 正文

没有李尔王的《李尔王》照样可以很李尔王(1)

2016-11-23 16:24:00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没有李尔王的《李尔王》照样可以很李尔王

没有李尔王的《李尔王》照样可以很李尔王

 导演杨·克拉塔

导演杨·克拉塔

本月,波兰克拉科夫老剧院在首都剧场上演的《李尔王》,由于第一男主角李尔王的“留白”,成为全年首都剧场精品剧目邀请展演中最有争议性的演出。

在该剧中扮演李尔王的演员今年去世,导演杨·克拉塔拿出了看似任性的解决方案:没有再找其他演员接替,任象征权力的椅子空空荡荡,让李尔王这一角色全部承载在去世演员的录音和图像里。

杨·克拉塔在首演翌日的讲座中,阐述了《李尔王》的创作动机,并列举自己过往利用名著经典切入现实批判的案例。从中可以看出,在戏剧艺术繁盛的波兰,他作为导演以戏剧向现实发声的强烈动机。而李尔王的空缺到底只是噱头,还是在翻版创作中寄予了更多一层的喻义,则由观众各自体味。

戏剧不是让我离开现实

在波兰,艺术性戏剧的目的和责任是和观众一起思考我们这个社会面临着什么问题。

戏剧这种艺术不像绘画和电影可以反复观赏,一场戏剧演出是艺术家与观众的共愿,戏剧与观众面对面交流。这种想法非常接近古希腊戏剧最原始的概念,2500年前的戏剧,目的就是思考人的社会,人们有什么共同的想法、神话和传统。那时候演出的都是古希腊神话,观众对故事已经非常熟悉了,他们是来看相同故事的新鲜版本。我就是这种传统的传人。

我和波兰观众交流的时候,经常听到观众的疑问、批评。克拉科夫老剧院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有的观众并不喜欢看到我们做很有争议的戏。但是整个20世纪的100年,波兰最优秀的戏剧都是最有革命性的,这是波兰戏剧的传统。

波兰戏剧人通常会做出一些让大家思考的作品,刺痛社会,但并不取悦大众。同时导演不应该任性地只顾自己的个性,也要看剧本作者的想法,服从剧本的精神,尽量挖掘隐藏的意图,寻找新的表达方式。

对我来说,戏剧不是让我离开现实。它应该刺激人的感觉和想法,这些感觉和想法从古到今一直普遍存在着,在世界上的每一个时刻都可以找到现代的比喻。比较保守的观众会说,你们是国家老剧院,应该作者怎么写你们就怎么演。那我就会马上问观众,那依你的意思应该怎么演?你认为作者写了什么?《哈姆雷特》1603年首演,我们应该用与那个时代一模一样的方式演出吗?当然我看过很多关于莎士比亚时代如何演出的书,他们怎么导演,穿什么衣服,剧院建成什么样,但是如果我们用一模一样的方式来演,现在的观众才不会接受呢。今天再演《哈姆雷特》,我必须当一个翻译,把400年前写的戏翻译给现在的观众,让他们了解这个戏的内容是什么。所以搞戏剧就是翻译的工作,当然我可以翻译成这样,也可以翻译成那样,没有统一标准。

哈姆雷特与叔父之争寓意波兰变革

《哈姆雷特》我导演过两次,一次在我30岁的时候,一次在40岁的时候,相隔了10年。30岁的那个版本在波兰的格但斯克造船厂演出,那里有很强的象征性,是团结工会的诞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