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音乐 > 正文

《罗密欧与朱丽叶》:法国音乐剧的新浪潮(4)

2016-12-22 16:23:00  三联生活周刊 驭静    参与评论()人

另一个在所难免的事实是,每个做音乐剧的人,总想带着作品去闯荡百老汇。这也是法国版《罗密欧与朱丽叶》再次改编英文版的原因。普莱斯居尔维科说,别看人们总说法国人对其他国家的语言总是抱着一副不太情意接受的态度,但在音乐剧这个圈子,英语才是强势的、自以为是的那个语言,要想吸引伦敦西区的观众,其他语言是行不通的。所以尽管人们如今也会谈起所谓的“法国三大音乐剧”,但整体而言,法国音乐剧与纽约百老汇或伦敦西区之间,几乎还差着三个《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距离。

 三联生活周刊:一口气创作《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三四十首歌,难吗?

普莱斯居尔维科:并不。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个饱含深情的故事,一旦沉浸其中,到处都是灵感。70年代,意大利导演泽菲雷里(FrancoZeffirelli)拍过一部同名电影,那是我觉得改编最好的一个电影版本。那会儿我20多岁,但是30年后,我仍能记得起这部电影中的情绪激荡。所以我创作的时候,有时候会浮现出来电影中的画面,或者反过来,我会去重看这部电影。比如看到阳台那段,我就会灵感突至,要不写一段这个吧,就跑去写了。所以,对我来说,还真没那么难。更难的是写真正原创的音乐剧,没有故事基础,一切都要从零构想起的作品,相比而言,基于伟大作品的音乐剧,毕竟就简单多了。

三联生活周刊:2001首演时,副标题是“由恨至爱”(De la haine à l'amour),到了2006年的版本,副标题改为“维罗纳的孩子们”(Les enfants de Vérone),这是为什么?

普莱斯居尔维科:这算是一种与时俱进吧。《仇恨》和《爱》是最早创作出来的两首,也算是第一幕的首尾两首,第一个副标题是基于剧情。到了第二版,我加重了除罗密欧和朱丽叶之外的人物比重,整体来看,整部剧更有一种维罗纳的众生相,而不仅仅是罗密欧和朱丽叶两个人,第二个副标题,就是基于人物了。

三联生活周刊:但这样一来,《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有了整整40首歌,好像有点太多了?

普莱斯居尔维科:一般的曲目数量是25首左右。百老汇的音乐剧也就20首。我也知道似乎有点多,但好在每一首都有它的用处,服务于剧情或角色,观众也没有因为时长而显得厌倦。但《罗密欧与朱丽叶》明年可能还会再来中国,那时我应该有时间缩短第二幕中的两三首。

三联生活周刊:你是怎么为自己的音乐剧挑选演员的?

普莱斯居尔维科:一个作曲家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演绎者,就好比一个演员不会演戏。音乐剧的演员,既要会唱歌,又要会跳舞,并且要有戏剧感,符合这么多标准的演员,的确非常难找。我非常喜欢最初那个罗密欧的扮演者达米安(DamienSargue),我觉得他就是活生生的罗密欧。三年前,他跟我说,他没法儿再演了,我就很伤心。但也没办法,不能要求同一个人十几年持续扮演罗密欧,演员是会老的,舞台形象却要求他永远是30岁。这令人伤感。而且我写的歌曲,好些都难度很高,我有点太随性,总是忘记实操性。

三联生活周刊:这可不太善良。如果从《巴黎圣母院》走红开始算起,法国现代音乐剧的流行也不过20年,在法国本土找这样的演员难度大吗?

普莱斯居尔维科:没错,我偶尔也会想,自己有点残忍。我知道我写的歌不太容易实现,所以找到声音好又能唱的演员,尤其是年轻演员,我只能说我运气好。这回扮演朱丽叶的克雷芒斯(ClémenceIlliaquer)才19岁,她毕业于AICOM,这是一所2004年创办的专门用于培养音乐剧演员的学校,也是法国第一所这样的学校。

三联生活周刊:法语为什么没有阻碍它的流行?

普莱斯居尔维科:首先它有字幕,其次,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个大家都知道情节的故事。但我觉得它的流行,与它是什么语言的关系并没有那么紧密。对于一部音乐剧来说,排在歌词前面的,至少有音乐、戏剧、舞蹈和舞台设计这几项。

三联生活周刊:你觉得法国音乐剧,或者你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跟百老汇或伦敦西区的音乐剧,最重要的区别是什么?

普莱斯居尔维科:我觉得《罗密欧与朱丽叶》几乎是另一种类型,尽管我们没有用其他名字去称呼它。他不像百老汇的音乐剧那么规整和横平竖直,也不像它们那样有一种程式化的精确。它更自由。它也更会渲染情绪,观众会看哭。它还有一个别的音乐剧都没有的部分,我们叫作“rappelle”(返场表演),表演结束后,演员也谢完幕,演员们会集体上台再唱三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给了观众以演唱会的体验。

(实习记者孙大卫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