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影视 > 正文

《生门》:悲悯无用 鬼门关下看红尘(1)

2016-12-26 16:32:00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生门》:悲悯无用 鬼门关下看红尘

生门》:悲悯无用 鬼门关下看红尘

◎梁坤

《生门》上映,陈为军火了。“火”这个词可能不太适用于独立纪录片导演,特别是陈为军。但《生门》的院线公映和口碑飙高,让我这样的纪录片爱好者希望用红火的美意为陈为军实现其作品的传播价值点赞。

今天说到陈为军的名字,我第一个想到的仍然是12年前的《好死不如赖活着》,拍摄这部记录河南农村一个艾滋病家庭生与死的片子,陈为军经历了多次被抓和“软禁”,把摄影机藏在化肥袋子里、把素材带藏在肥皂盒里,他都干过,才有了这部像钉子一样扎进人心底的纪录片,也让我看到了一位镜头像钉子般尖利的纪录片人。《好死不如赖活着》获得了包括美国广播电视文化成就奖在内的多个国际奖项,是陈为军被业界广泛认知的开端。

此后,他陆续拍摄了《请为我投票》、《世界最大的中国餐馆》、《为什么贫穷》之《出路》、《朱智的长城》、《日出日落》等作品,题材各异,不变的是小切口、深切入。他最接近一举成名的机会可能是《请为我投票》,这部从武汉一所小学的班长选举中思考“民主”的作品入围2008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但不同于一些媒体纪录片的大鸣大放,十多年来关于陈为军及其作品的报道并不多,那些纪录片也未见在国内发行,有的甚至只能看到从美版而来的盗版。这个铺垫有点长,是因为在我看来,要真正进入一位独立纪录片导演的作品,先知其人,也从中窥见中国独立纪录片的生存环境,是不可省却的重要步骤。

《生门》上映,排片惨淡是意料之中的,商业规则下中国纪录电影的院线之路还有很多需要抗争,但不得不说,《生门》赢在口碑。这部纪录片为什么抓人?故事是第一位的。相信“选题在你一公里范围内”的陈为军在他生活的城市武汉,把镜头对准中南医院妇产科,记录了男神和四位高危产妇的故事。男神是中南医院妇产科主任李家福,55岁的他每星期主刀高危手术3至5台,最多的时候一天做大大小小近20台手术,称自己“每月32号休息”。四位高危产妇则面临各自的险境:夏锦菊手术时大出血,两次心脏停搏;危重症产妇陈小凤怀着双胞胎,需要5万元医疗费救命,而她丈夫却只借到5000元;来自农村的曾宪春为了要儿子怀上第三胎,却因为子宫穿透,自己和新生儿都命悬一线;在很多家庭为了保住孩子拼尽全力的时候,李双双夫妇却想要拿掉腹中的孩子,因为优生科医生怀疑孩子可能不健全。这些产妇和家庭要如何解决各自的问题,妇产科主任男神又是怎样与她们共闯鬼门关?兹事体大,每一个都是要命的故事。夏锦菊大出血时,保命还是冒险保留子宫?陈小凤凑不齐医疗费,接下来保大人还是保孩子?与之前的故事形成强烈反差,李双双的孩子从一出生就不被父母接纳,因为他们担心孩子不健全,人财两空,为了避免这种担心和风险,他们希望这个孩子不存在。就像陈为军在导演手记里讲到的,“我们希望从这样一部记录生命诞生的前后的电影中,让人们看到生命既如此之轻,生命又如此之重”。

陈为军在中南医院跟拍了两年,素材量达500个小时,形成80多个故事,最后从拿到拍摄对象授权的40个完整故事中选取了这4个故事。猎奇有没有?我认为一定有。虽说医疗题材的纪录片不少见,但《生门》大量产科手术室的真实影像,包括婴儿从母体脱出的过程,这个尺度在国内公映的纪录片中是难得一见的,更何况镜头还见证了高危产妇夏锦菊在手术室两次心脏停搏的生死时刻,面对生命取舍,医护人员的倾其所能和家属无助的泪水,有很多画面震撼人心。但这个猎奇不是窥私欲的,而是客观的,具有普适价值的,它让我们凝视生命本身。这时,一个新生命的到来不再是物种繁衍历史的沧海一粟,而是每一位母亲锥心的痛与爱、每一个“我”在人间冒险飘飘摇摇的启程。

关键词:生门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