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观察 > 正文

见字如面|汉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2018-03-22 09:02:26    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与评论()人


《见字如面》栏目的热播见证了国人对于文字的信仰。即便民国时期一度产生废除汉字的主张,即便时下文字与文学不断遭受新视听媒介的冲击,但是国人对文字的信仰始终都在。在古代中国,不扔弃任何一张写有字的纸片,为避免将纸丢入垃圾,一种名为“惜字塔”的烧纸炉随处可见。

作为“综艺界”的一股清流,《见字如面》借鉴于英国的《Letters Live》,二者形式上相去无多。抛开节目不论,东西之间令文字“live”的方式恐怕大相径庭,就我们而言,且不说吟诵的传统已近失传,书法艺术却为众所知,表音和表意的差别,早已在文化、潜意识、心理认知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小编最近心水的一本书《中国思想的两种理性:占卜与表意》,便从“不知道不是中国人”的两种文化现象谈起,从中西对比的角度勾连出了两千多年来的文化演进线索,作者汪德迈(Léon Vandermeersch)作为法国汉学家,提出了许多大胆而有趣的论断。

汉字与中国人的宗教

中国文字的能指意义与发音并不一致,因此文字的理性化被出色地导向了语义,并从文字的能指意义向书写延伸。

作为口语笔录的文字与作为文言的文字,这种差异始于把词语当做现实的“逻各斯幻象”。在第一种情况下,话语通过文字实体化,而且既然话语是人特有的,实体化在人格化的神学里伸展。因此,在印度宗教里,三个字母AUM组成的音节即被实体化为创世神,代表人神合一化的宇宙三阶段,即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三神。在天主教,三位一体中的“圣言”降生而成人。

而在中国文言里,逻各斯幻象不再是话语的幻象,而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文”这个“表意字”的幻象,它没有被实体化为对某一创世者的记写,而成为,事物之文理的超现实投射。

中国文学的诞生与神话的命运

关键词:汉字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