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观察 > 正文

见字如面|汉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2018-03-22 09:02:26    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与评论()人


《见字如面》栏目的热播见证了国人对于文字的信仰。即便民国时期一度产生废除汉字的主张,即便时下文字与文学不断遭受新视听媒介的冲击,但是国人对文字的信仰始终都在。在古代中国,不扔弃任何一张写有字的纸片,为避免将纸丢入垃圾,一种名为“惜字塔”的烧纸炉随处可见。

作为“综艺界”的一股清流,《见字如面》借鉴于英国的《Letters Live》,二者形式上相去无多。抛开节目不论,东西之间令文字“live”的方式恐怕大相径庭,就我们而言,且不说吟诵的传统已近失传,书法艺术却为众所知,表音和表意的差别,早已在文化、潜意识、心理认知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小编最近心水的一本书《中国思想的两种理性:占卜与表意》,便从“不知道不是中国人”的两种文化现象谈起,从中西对比的角度勾连出了两千多年来的文化演进线索,作者汪德迈(Léon Vandermeersch)作为法国汉学家,提出了许多大胆而有趣的论断。

汉字与中国人的宗教

中国文字的能指意义与发音并不一致,因此文字的理性化被出色地导向了语义,并从文字的能指意义向书写延伸。

作为口语笔录的文字与作为文言的文字,这种差异始于把词语当做现实的“逻各斯幻象”。在第一种情况下,话语通过文字实体化,而且既然话语是人特有的,实体化在人格化的神学里伸展。因此,在印度宗教里,三个字母AUM组成的音节即被实体化为创世神,代表人神合一化的宇宙三阶段,即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三神。在天主教,三位一体中的“圣言”降生而成人。

而在中国文言里,逻各斯幻象不再是话语的幻象,而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文”这个“表意字”的幻象,它没有被实体化为对某一创世者的记写,而成为,事物之文理的超现实投射。

中国文学的诞生与神话的命运

关键词:汉字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24-09-29 10:40:50云南白族扎染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24-09-25 17:29:18戏曲百戏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24-09-13 10:04:26《黑神话:悟空》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24-09-10 10:14:41苗族银饰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24-09-03 09:53:33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先人们是怎么给动物字定型的?

24-08-27 09:32:27动物定型

吉他赋能文旅发展(深观察)

24-08-19 10:29:29吉他文化,文旅

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公布特邀剧目

24-08-08 11:12:56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

北京中轴线:一条擘画了七百多年的文明线

24-08-05 09:38:00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

当“齐天大圣”遇见奥运盛会

24-08-02 09:25:26奥运会,国产动画短片《奔赴热爱》

中国电影迎来“火热”夏季 多题材致敬优秀传统文化

24-07-23 10:13:16中国电影,优秀传统文化

101座博物馆托起“博物馆之城”

24-07-19 10:07:57博物馆之城,太原

谁是史上第一个“吃瓜群众”?

24-07-17 09:24:02夏天,西瓜

“探秘古蜀文明”展览亮相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24-07-05 10:15:24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星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