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作为“年文化”的一部分,以火红的春联、福字、剪纸以及多彩的年画、邮票为代表的各种美术作品开始行时,书画家们纷纷展纸挥毫,带火了迎春的气氛,映红了人们的心境,也装点了冬春之交的日子。
纸上乾坤大,画里岁月长。美术文化在中华传统年节文化中一向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与各种节俗交织在一起,在表达百姓祈福心愿、满足大众审美需求、记录民间年节习俗的同时,也使节日变得有文化起来。作家老舍的描述颇具代表性,三句话便拉近了吃穿与文化、与美术的距离:“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春节中的美术创作也使得一些美术名家从小就与书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徐悲鸿10岁时就开始为乡里人写“时和世泰,人寿年丰”等春联,这种百历锤炼的童子功为他后来成为书画大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丰子恺在谈到自己和美术的缘分时曾说:“祭品盘上的红纸盖都是我的姑母剪的,‘福禄寿喜’‘一品当朝’‘平升三级’等字,都剪出来,巧妙地嵌在里头。我那时只有七八岁,就喜爱这些东西,这说明我与美术有缘。”
贴春联(版画)金浪
春节美术文化有新旧之分,这里的新旧指的不是时间而是内容。画家金浪创作于1948年的作品《贴春联》,是我们相对容易见到的较早一幅描绘过年情景的“新年画”。画中一副红红的春联刚刚贴好,上联是“前线杀敌立大功”,下联是“后方生产争英雄”,鲜明地反映了战争年代的特点。
为了迎接新中国第一个春节,文化部下发了由部长沈雁冰署名的《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明确要求:“今年的新年画应当宣传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的伟大胜利,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传共同纲领,宣传把革命战争进行到底,宣传工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在年画中应当着重表现劳动人民新的、愉快的、斗争的生活和他们英勇健康的形象。”这以后,普及新年画的工作遍及全国。当时的油画家、国画家、版画家、漫画家都积极参与,打破了旧年画固有的技法,并广涉各种题材,使新年画成为这一时期最具社会影响力的画种。
拜年(年画)吴休
在众多的新年画中,《拜年》是一幅比较典型的直接与过年相关的作品。此画是美术家吴休20世纪50年代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就读时创作的。画中仅火红的春联就有三副,人物更是多达43个,场面喜庆而热闹,近景中围成一圈跳舞的9个孩子获得了人们的格外喜爱。此画曾入选全国美展并获奖,后为中国美术馆收藏。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年节作品中创作年代较早的还有齐白石的《大年》(1930)、古元的《人兴财旺》(1944)、周令钊的《吉首苗家过春节》(1957)、王文宇的《做花灯》(1964)等。
春节美景(中国画)丰子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