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博览 > 眼界 > 正文

我们如何存在——不确定的年代,我们的焦虑与突围(4)

2016-11-10 15:49:52      参与评论()人

史航老师讲了两个自己从书中看到的故事,指出“焦虑就是我们紧紧塞满兜捆在身上的东西”,焦虑对他来说,是可以构成为自己的东西,我只好跟它鬼混,发展“带病延年”的艺术。

接着,圆桌话题谈到了巨大的信息洪流面前,我们对信息和知识占有的焦虑,甚至取舍能力都交给了别人,看起来选择很难,如何筛选应对这种选择焦虑?

韩岩老师回应,命运都是一样,人如果能信仰无论怎么选择,最后的结果都是美好的话,选择将不会困难。他指出“一种内在稳定的东西”才能让选择不再带来焦虑,“选择本身是重要的,但它其实有一个更终极的题目,我有一种信赖感,这个更重要。”而这个信仰是解决“存在焦虑”的根本性问题。

很多时候人感觉到“耗竭”,是因为外界的“挑战”大于你的应对“能力”,所以带来压力。“人和教育问题根本上,要自己有信仰,对真善美的探索有感受、有体悟,你才有办法走出开,如果没有的话,所有的教材、所有的公式甚至所有的教育,都没有用。”

徐凯文老师提到这个时代有“焦虑经济学”,比如房价一夜之间涨价一百万,“所有人都焦虑恐慌时消费就提升了。”指出“问题是各行各业都在突破自己的道德底线,为了多挣一点前可以买学区房、折磨自己孩子时,那么焦虑彼此的传递使焦虑不断放大。”“其结果就是我们互相折磨。”

谈到这个时代年轻人从焦虑中突围的方式时,徐老师说唯一的出路就是“与其抱怨黑暗,不如点亮自己,我们怎样,中国未来就怎样”,“我要说的是,可能我们不能马上改变这个国家,但是我们能够坚守自己去做有意义的事情,守住自己的道德伦理底线,医生可以不拿回扣吗?老师可以专心于你的工作吗?我们能够尊重自己和尊重自己的职业吗?”

(五)互动提问:观众——我该如何存在? 

互动环节,所有的专家都面向观众,接受大家的提问。

观众群里一片踊跃,一个男性观众,讲自己来的时候正在想自己的焦虑问题,他问到“当我在追求有意义的时候,我觉得活着没意思;但如果我追求有意思,我发现我的生命有意义了。”

史航老师以“刻舟求剑真君子,买椟还珠大丈夫”,回复他,“因为珍珠比木盒子好和值钱这事儿是一个大家公认的意义,没那么重要,我要看珍珠没意思,我觉得木盒子有意思,买椟还珠就是我该干的事儿,所以珠和椟的关系可能就是意义和意思的关系。” 

这个问题也引来了另一位女观众的提问,她认为“有意义比有意思重要,有意义是帮助别人,自己也会喜悦。” 

对于什么是“有意义感”徐钧老师、徐凯文老师、柏邦妮都分别给予了自己的精彩回答。

接着,观众的提问在“意义感”这个问题上继续延伸,一位同样是心理咨询师的观众提问徐凯文老师,“作为心理咨询工作者,他的意义感真正在于什么?”徐凯文老师以自己二十年危机干预的经历,他的回复是核心价值观的特点是助人,既帮助别人,同时也帮助自己,我们希望给人希望。

(六)见证:董如峰、孙宇晨——分享我和我们的精神突破点 

精彩的圆桌环节之后,论坛关注了一个特殊人群的自我精神探索之路,他们是这个时代的见证者,也是“极致个人意义感”的追求者,他们就是创业者。

这是一个群体的实践故事,在年轻人创业的大潮中,他们给自己打工。这可能是这个时代,年轻人中最富时代印记的特征。在这样的大潮中,年轻人是如何借助疯狂与梦想表达自我的?创业需要有独特的人格吗?心理专家董如峰老师一直关注年轻创业者的群体,他给我们带来了自己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