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是一个热衷谈论文化的时代,社会也成了无处不在的文化的万花筒,各种思想文化研究的专门学科领域也是乱花迷眼,当下在欧风美雨过后的神州大地上掀起了一股民族风,从政府企业、专家学者到普通百姓,言必曰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复兴似乎也是指日可待。
但另一方面,我们却发现传统文化正在被浅薄地肢解,专业知识侵占了纯文化而成为主流,因此我们在谈文化的同时也不能不谨防这一点。
那么我们在传统文化中应该汲取什么样的智慧?是抱着以管窥豹,不及其余的态度,还是虚怀若谷,放眼大观呢?中华传统文化包罗甚广,却又圆融无碍,背后的道理何在?
金岳霖先生指出:“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所谓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为最终的目标。思想与感情两方面的最基本的原动力似乎也是道。”道,是整个中华文化的最高追求,也是通贯诸子百家思想的一条主线。
曾经读过一首《悟道诗》云: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偶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这首反映了中华文化认知的特点,就是最高的智慧并不是习得的,而是觉悟。“道”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境界,是通过自家实践体会达到的。道才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密码。道即是心,心即是道。道为体,德为用。这里有三个关键词:心、道、德。
心是道的源泉,道是德的根本。致良知四合院认为,人与人的差别,本质上就是心灵品质高低的差别。人生的最大战略就是提升心灵品质。心灵品质提升,道随之提升,仁爱、智慧、胸怀和能量这四种主要的德以及无数的德也随之提升,事业的成就自然随之提升。心灵品质提升一分,道就增加一分,德就增多一分,事业就增长一分。有怎样的心,就有怎样的道,就有怎样的德,就成就怎样的事业。
展览以王阳明的生平和思想解读为主线,以其书法作品及拓片展示为辅线,集中展示王阳明不负初心的一生及其“知行合一”的心学理念。这也是国内首次举办的王阳明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