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按照民间传统,要在这天闹花灯。随着时代发展,花灯这一传统工艺面临传承难题。而“灯笼黄”第四代传人马海捷昨天对记者说,最好的保护就是传承,每年的元宵节与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他都会走入社区与学校传授花灯制作技巧,自己更是当起了教孩子们花灯技艺的老师,“美好的东西,应该让更多人看见”。
手艺差点断档主动请缨
“闺女买灯,小子放炮”,老北京旧时逢年过节,都有点花灯的传统。马海捷家就是世代做花灯的高手,到了他这一辈儿,已经是“灯笼黄”第四代传人了。手艺是从马海捷太姥爷手里传下的,从清朝光绪年间开始,“灯笼黄”已经是这个行当里出名的高手了。
曾几何时,“灯笼黄”所制的灯笼是北京人抢购的对象,而全家人几乎提前半年开始,就要为此准备。大年三十前几天,就会陆续有做生意的商户或者富裕点的家庭上门求购灯笼。“还不能全卖给他们,得留一些拿到东四、西四牌楼等地现场售卖。”特意留下几百只街边挑着售卖的灯笼,也很快被抢光。
马海捷告诉记者,“老辈儿人做灯的时候,都是全家一起,每人一个工序,集体作业。”家庭里的男人们跟着父辈负责灯笼的架构搭建及泥培,女士则专心剪出灯笼上所需的纸样。
这个手艺虽是祖传,但是在马海捷接手之前,却面临着失传的危机。“那时候家里人上学的上学,工作的工作,没人再提专业做灯笼的事儿了。”而自幼看着家里人制灯,又极喜欢传统文化的马海捷,为此十分忧心。“我跟着大姥爷学做灯笼的时候已经20多岁了,那时候手艺濒临断档,老人家灰了心,想把纸样和工具都扔了,我实在舍不得,主动表态要好好学,把家族手艺继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