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连城7月31日电 题:福建客家古镇竭力拯救雕版印刷技艺
作者 闫旭 张金川
地处“客家祖地”福建连城县境内的四堡镇,是明清时期的中国四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这里的雕版印刷业鼎盛于清代乾嘉时期,刊印的书行销江南,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至越南、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成为中华文化南传的一座重要桥梁。
然而,“谁救四堡呢?”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多年前在文章中的反问振聋发聩。近日,中新社记者走进四堡,实地探寻这个雕版印刷之乡的文化记忆。
穿行雾阁村中,一幢幢久经风雨的书坊建筑赫然入目。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四堡书坊建筑,主要由雾阁、马屋两组建筑群组成,现存林兰堂、翰宝楼、碧清堂、文海阁等八十余座书坊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雕版印刷遗存。
飞檐翘角的“林兰堂”曾被村民当做柴火间、杂物间,如今已被修缮一新。“林兰堂”内虽已不见满屋的雕版、书籍,但墨缸依旧摆放在院落里,墨缸内的黑色墨痕依旧清晰可见。
“鼎盛的时候,一个房间一大缸墨一天就印完了。”当地村民说,当年四堡印书坊基本属于家庭作坊,一栋书坊就是一个功能齐全的“生产车间”,有雕版、印刷的房间,存放工具和书籍的仓库,还有供往来书商居住的“客栈”。
据载,鼎盛时期,四堡书坊有100多家,刻印书籍达600多种,形成书坊集群,刻书印书业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当时,约60%的四堡人从事印书业,真是“家家无闲人,户户有书香”。
随着出版技术的革新,四堡雕版印刷业开始走向衰落。1942年,四堡最后一间书坊关门歇业,四堡雕版、古籍开始大量流失。但值得庆幸的是,专家学者对“拯救雕版”的大声疾呼,让当地官方和民众逐渐意识到雕版的文化价值,开始自发保护祖传下来的雕版和书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