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 > 收藏 > 正文

木版水印《虾》让齐白石都难辨真假(2)

2016-05-03 09:40:00  文汇报    参与评论()人

从“提刷吊耙”开始,如同书法从“提按顿蹲”开始……只有经历严格刻苦的系统训练,刻手要“刀头具眼,指节通灵”,印者要“悟心裁”,得“天然之韵”(明·李克恭语)。父亲秉性正直,属内敛温和之人。他的诚实、恭谦和刻苦,恐得师傅的厚爱;他懂礼貌,守规矩,和有“眼力见”,得益于严格的家规家风;他的聪慧,踏实与木版水印相对单调、平淡、精致的气息相吻合,也自然易赢得先贤的器重。大家都知道,学艺之道遇到良师益友是很重要的。诸多领域没有名师的训导,难达日臻完美的境界,没有高手点拨,难得业界真谛,恰如年逾八十,今尚健在的荣宝斋木版水印大师徐心友先生说:“许多看似简单,人人都能会的东西,事实上有些人就是做不好。原因何在?四两拨千斤、点石成金、化通俗为神奇……原来独缺高手的点拨,悟道乎?追神乎?不是无师自通,而是无师无法通。不教,你就不会,就‘顿悟’不了。就像窗户纸,不点不破。这来不得半点不诚实。”真是言之有理。

幸遇经典《北京笺谱》《十竹斋笺谱》

中国是世界上发明了印刷术的文明古国。“木版水印”技艺则是其璀璨之一。木版水印,本名叫木刻雕版印刷术。这种印刷技艺早在唐朝已是相当的成熟。明天启六年(1626年)刻制的《萝轩变右笺谱》与明末崇祯年间(1644年)印制的《十竹斋笺谱》代表了木版水印技艺发展的一个高峰。

时至民国,史上的辉煌已是衰落。难觅经典,技艺流失,从业艺人寥寥。鲁迅先生基于对中国绘画(尤其是版画)和文化的喜爱,毅然提出印制《北平笺谱》和重印《十竹斋笺谱》。

“北京夙为文人所聚,颇珍楮墨,遗范未堕,尚存名笺。顾迫于时会,苓落将始,吾修好事,亦多杞忧。于是搜索市廛,拨其尤异,各就原版,印造成书,名之曰《北平笺谱》。”(见鲁迅《北京笺谱》序)1933年,由鲁迅与郑振铎两位先生多年苦心辑成的各式信笺,计人物、山水、花鸟320幅,全套六册,委托荣宝斋刻印。父亲正值学徒期间,不久,即在师傅指导下上手尝试,之后一年间共印行了一百部。鲁迅很满意,曾在对西谛的信中说:“到了三十世纪,必与唐版媲美矣。”

当代著名的杂文作家、中国现代文学史家唐弢先生在《晦庵书话》中叙述自己几经周折得到《北平笺谱》的心情:“晴日楼窗,独坐摩挲,浮生栗天,聊遗疲累,盖亦劳者自歌至一例耳。”欣喜之态,尽洒笔端。其收藏的1933年版《北平笺谱》,于2012年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以97万元人民币被拍走。有人说:“见过了《北平笺谱》,其他的笺纸都不想再看了。特别是笺谱中那幅署名荣宝斋造笺的月季,红花绿叶,似有微风吹来,摇曳生姿,像一个披着飘逸裙裳的古典美人,清丽脱俗,气质高华”。“那洁白细腻的纸质,那一幅幅潇洒出尘,丰韵独具的笺画,令我爱不释手。”(见徐天一《北平笺谱重印记》)

翌年,鲁迅先生觅得通县王孝慈先生所藏的胡氏传本,即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徽人胡正言刊印,已逾三百余载的罕世传本,并评价极高,“《十竹斋》笺样花卉最好,这种画法,今之名人就无此手腕;山水刻得也好”。“清朝少有此种套版佳书,将来怕也未必再有此刻工和印手。”尔后三百年间,亦无出其右者。(参见《鲁迅书信集》1976年版)的确,这是一部传世经典。

真是天赐良机。邂逅经典名作,朝夕相对,眼追手摹,冬去春来,一年复一年。兴许唯有师辈们的认可,父亲续《北平笺谱》后,开始“独立上手”印制《十竹斋笺谱》艰难而漫长的历程。断断续续,历时七载春秋。由于仅印行一百部,印制精良,如今恐怕已很难见到这一版本的《十竹斋笺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