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在燕赵两国的夹缝中,曾诞生过一个传奇而神秘的国家。
存世两百多年间,屡次被强国所灭,又屡次顽强复国,还一度发展为仅次于“战国七雄”的千乘之国,与燕、赵、韩、魏四个大国共同称王,风光无限。
然而历史却没有为它留下多少笔墨,浩繁的史料中,它的名字并不多见,多数情况下,是在别国讨论军事时,才捎带着提到它。
中山国(前507年~前296年)。
(中山国强盛时,疆域面积达到500余里,包括今天河北省石家庄大部以及保定南部和衡水部分地区。)
关于中山国的起源,一直存有争议。一说是由春秋时活跃于滹沱河北的“鲜虞”更名而来,一说是由陕西北部榆林一带的狄族部落东迁而来。但大致可以确定这是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戎狄建立的政权。
于是,初入中原大地,它便像一个“外来户”般,被晋国等一些国家视为眼中钉,不断征伐。尚武善战、不屈不挠的游牧民族依靠着太行山下“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势,一次次绝境重生。倒下,再站起来。
古中山国所在地
身处“群雄虎视”的忧患之中,它深知自己的处境,不断提升着小国生存技能。学习儒家思想,完善政权及礼乐制度;重视农业与游猎,努力发展经济和文化;擅用趋利避害的实用主义外交策略,尤其会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争取时机、谋求生存。
终于,这个“弹丸小国”强大了,可以“错处六国之间,纵横捭阖,交相控引,争衡天下”。
后来,和所有的灭国悲剧一样,强大后的中山国慢慢进入了骄奢淫逸、昏庸腐败的局面,终为赵国所灭。
存世200多年,中山国的历史几乎贯穿了整个战国时代,跌宕起伏的经历背后,它的身影却始终模模糊糊、扑朔迷离。
直到20世纪70年代,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一场大型古墓的发掘,不经意间推开了这个神秘古国的大门。
中山王陵遗址
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2届大会决定每年4月18日为“国际古迹遗址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每年确定一个活动主题,今年的主题是“遗产事业继往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