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中华文学 > 正文

关于书展,我们和他们的差别(1)

2016-11-02 17:46:00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关于书展,我们和他们的差别

关于书展,我们和他们的差别

◎张远

音乐节在中国遍地开花,电影节在北上广令影迷大饱眼福,似乎只剩下了书迷们还没有属于自己的节日。虽然全民阅读如火如荼,读书日读书节层出不穷,然而这样的热闹与阅读有多少关系,却要打上一个问号。

上海书展近年来渐有节日之气象,人气逐年看涨,然而却多是以粉丝见面会与读者签售会为主,读者为追星而来却并不一定是为阅读而来,而书展的主体也只有出版社、书店,未能看到更为民间、草根的阅读组织,未能看到更令人眼前一亮的阅读活动。至于北京书展,郊县路遥,从气质上更是拒读者于千里之外。

如果说北京书展是一场业内人士的版权交易大会,上海书展是一场热热闹闹的图书庙会,那么法兰克福书展=北京书展+上海书展+more。

这里当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版权交易中心(近年来更是在大力吸引电影版权的交易),来自全球150多个国家的7500多个参展商在短短几天时间里,要进行10万次的会见。有人统计过,全球75%的图书版权交易都是在法兰克福书展上完成的。法兰克福书展版权交易的效率之所以如此之高,一定程度上要拜如今发达、透明的互联网所赐。

书展还没开始,各种情报已经纷至沓来——密集发布的新书信息、书稿、证实非证实的小道消息。参展商皆是怀揣目标而来,人还未到,就已经将书展几天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书展一开幕,就是几天马不停蹄的轮番赶场,有版权经理曾经统计过,自己在书展5天时间内“暴走”了75公里(难怪有位上了岁数的中国参展商向我抱怨,书展一年一届实在有点“吃不消”)。由于事先已经有了双向了解与远程沟通,所以会展现场的会谈短时间就能解决问题,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留在晚上去酒吧里把酒言欢。所以,法兰克福书展版权交易的高效,功夫不仅在书展现场,更在书展之外。面对面的会谈只不过是最后的一步,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法兰克福书展的人气有增无减的原因:互联网的信息透明,增进了各个国家书业之间的互相了解与沟通交流,从而为国际间的版权交易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法兰克福书展深受其利。

参展商中既有财大气粗,一家包下半边展馆,形成馆中之馆的企鹅兰登,也有仅有一人一席的微型出版商。一人出版社、出版夫妻店在书展现场随处可见,可别小看他们,出书少而精的他们是图书奖上的常客。专注于童书出版的布拉克洛出版社创始人布拉克洛女士告诉我:由于没有图书版权拓展人员,每年的莱比锡书展、法兰克福书展她都要参加。租上一席之地,就能在100多个国家的出版商面前“露脸”,让她们可以和企鹅兰登这样的巨无霸平起平坐,同台竞争。

当然,法兰克福书展并不只是一场版权洽谈会,也是一场让普通读者流连忘返的阅读嘉年华。在这一点上,北京书展完全无法与之相比,唯有上海书展气象相近,而又逊色多矣。

在法兰克福,书展不只是出版社齐集一堂、摆摊展书;读者也不仅仅只是签售桌前、讲座台下被动的听众。在法兰克福,书展是阅读爱好者同频共振、同声相呼的地方;在那里,书展是全社会各种阅读力量、阅读群体的一次集体亮相;在那里,有一千零一种以阅读为名的娱乐,而不是只有买买买。

关键词:书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