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中华文学 > 正文

看懂人名,才能真懂《罪与罚》(1)

2016-10-31 16:23:00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糜绪洋

看懂人名,才能真懂《罪与罚》

看懂人名,才能真懂《罪与罚》

看懂人名,才能真懂《罪与罚》

看懂人名,才能真懂《罪与罚》

看懂人名,才能真懂《罪与罚》

看懂人名,才能真懂《罪与罚》

看懂人名,才能真懂《罪与罚》

看懂人名,才能真懂《罪与罚》

看懂人名,才能真懂《罪与罚》

看懂人名,才能真懂《罪与罚》

今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面世150周年。陀氏的小说,素来以复杂深刻著称,就连人物的姓名也饱含深意。为自己的创造物赋予恰当的姓名,原本就是一切作家的本能和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详解了《罪与罚》的“人名诗学”,文中的俄文姓名用拉丁字母转写,以便读者拼读。

对不少中国读者而言,阅读俄罗斯文学,尤其俄罗斯长篇小说的第一个障碍便是人物无穷无尽又千变万化的名字。这个障碍其实并不难越过:一些必要的注释、一张印有人物姓名表的书签——总之,译者和编辑的细心、体贴足以帮助读者渡过这个难关。更大的困难依然来自语言:在没有原文知识的读者眼中,作品人物的名字只是一连串拗口的音素,可深谋远虑的大作家们却从不会随随便便地为自己的人物起名,这些名字浅则能暴露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型,揭示其族裔、职业、性格特征,表明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深则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是理解人物形象乃至整部作品主旨的一把钥匙。

在中国文学中,为人物姓名赋予文学性的往往是名、字或绰号,因为姓只能在给定范围中选择,而起名则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而在一神教传统影响下的俄罗斯,情况恰恰相反:名和父称往往只能从为数不多的几打基督教教名中选取,姓却不受太多限制,可随意杜撰。

在俄罗斯的“人名诗人”中,列夫·托尔斯泰算是中规中矩、老老实实的代表,他主人公的人名往往只是人物原型名字的简单变体,如保尔康斯基(Bolkonskiy)就是从其原型沃尔康斯基(Volkonskiy)微调后得来,而从列文的名字中也能看出其原型就是托尔斯泰自己(列夫Lev→小名廖瓦Lёva→名变姓得廖文Lёvin→列文Levin)。而另一些人则不满足于这种简单变化,18世纪的喜剧诗人常爱为主人公杜撰一些讽喻性很强的姓,比如在冯维辛的《纨绔少年》中,反面人物叫普罗斯塔科夫(Prostakov,憨人)、斯科济宁(Skotinin,牲畜),正面人物则都是普拉夫金(Pravdin,真话)、斯塔罗杜姆(Starodum,老而智)等,人物形象可谓一目了然。果戈理将这种传统发扬光大,据说当时的人们在读他的喜剧剧本时,一读到人名就会开始捧腹大笑。陀思妥耶夫斯基继承且大大深化了这一传统,可谓是这一派中的登峰造极者。下面我们以《罪与罚》中一些人物的姓名为例,管窥一下陀氏“人名诗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