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中华文学 > 正文

孙郁:鲁迅是被读者捧起来的(4)

2016-11-08 13:38:00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那么在今天这个时代,鲁迅先生直面人生的方法依然有意义,特别是他的启蒙思想。鲁迅其实并不是希望大家成为鲁迅,他是希望每个人成为自己。中国传统教育要求大家都学圣人,他说不对的,鲁迅年轻时说先要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就是首先要把人立起来,每个人都要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他人。所以有一次鲁迅谈寻找导师的问题,他说,我连自己的路都不知道怎么走,我怎么给你们当导师,所以大家要在没有路的地方走路。这样一种精神,这样的一种精神存在,今天依然对我们是有效的。我之所以写他可能也是要解决自己心里的问题吧,这个研究可能跟自己的生命有关。当然我这种研究的有限性也是明显的。

7问

我感觉现在的古代小说研究已经非常偏于学术化了,鲁迅先生的《古代小说史略》我曾经反复阅读,感觉里面有很多先生自己的现实关怀和生命体验。限于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所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想请孙教授您谈谈,鲁迅先生对古代小说的研究。

今天的古代小说研究,基本上是在象牙塔里。应该说古代小说的研究成就斐然,有各种各样的成果出现,有的已经超过了鲁迅先生。但是鲁迅的那本书依然是必读书,是绕不过去的存在。为什么?学者写古代小说研究,就是以学者的单一维度。鲁迅写《中国小说史略》时,他还在翻译小说、写小说、整理古小说,他在四个维度里面进行《中国小说史略》的写作。而且他对古代小说的鉴赏能力是极高的,他用的是刘勰《文心雕龙》那样一种感性的直观、诗话哲学的方法来描述他对文本的感受。他是用自己的心灵与这些作家的文本交流。

所以读起来你觉得鲁迅的那种暖流在冲击着你。我们现在的学者在写小说研究论文时,把它固化成一种常识,没有温度。而伟大的作家和学者的文本是有温度的,他们的文本绝对不是教条的八股的,把以往的精神存在固定成一个枯燥的概念和常识。他们是激活了这些存在,用自己的生命来体现它。这也是鲁迅的作品魅力所在,他的学养、他的精神境界的确是他的同代人和他的后代人难以望其项背的。

8问

您刚才讲人选择了什么,就会成为他所选择对象的奴隶。鲁迅就是强调人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有自己的主体性,可是我总觉得,我这样的人能理解他们就已经很困难了,也很容易被各种各样伟大的思想甚至一些不太伟大的思想去左右。我们怎样能做到像他们一样呢?您觉得自己是鲁迅信徒吗?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啊,请坐!选择什么就会成为自己所选择对象的奴隶,这是伟大的哲学家早在19世纪他们的文本里暗示过的话题,鲁迅更鲜明地体现了这样一个主题。他最早想到商务印书馆当编辑,没去成。当了公务员,有个问题就是要装啊。比如说祭孔,他不喜欢,只好参加一些形式主义的活动(其实他欣赏孔子,他说孔子在一个信巫的时代,他反而不信,说孔子很伟大)。

那当教授,讲得多了就写得少了。我原来在报社的时候,一年能写很多东西,但是到大学当老师就写得少了。你想啊,天天讲课,讲得多了就不想表达了,当了教授以后成了舌耕族,而不是笔耕族了,对写作有伤害。

另外就是有的时候脱离现实。我们老师很多人思想很厉害,但是教了很多年书,突发事件发生,他们出来表态有的时候很可笑。为什么?被这个职业限定了。不能多角度、多维度地思考现实中的一些复杂的存在。象牙塔里有象牙塔的问题。

那么做了自由撰稿人,鲁迅就宅在家里,每年翻译一到三部作品,写杂文、写小说。宅在家里很危险呐,你不与世界对话了。你看鲁迅他宅在家里以后为什么写那么多时文?阮玲玉自杀,他马上写《论人言可畏》;北平的那个文物被南迁了,鲁迅马上写一首打油诗讽刺国民党政府。鲁迅特别害怕宅在家里以后与世界脱节。他通过阅读报纸、写杂文和世界对话。那他就保持了知识分子的一个情怀,他有警惕。所以每一种职业都有它的限度。鲁迅在试图选择什么的时候,他警惕自己成为选择对象的奴隶,他通过反抗,让自己超越有限。

二十年代的时候,他翻译过厨川白村的书,内中有一句话:有限中的无限。自己很欣赏这个概念。鲁迅认为生命是有限的,但是在有限的生命里,通过和有限性的存在的博弈,使自己有可能在思想上抵达无限。对照鲁迅这个情怀,我们世俗之人很少拥有它,我从来没有这样的精神爆发力,因了各种局限,我觉得自己很可怜。我只能注释鲁迅,而不能成为行动的革命者。我喜欢鲁迅的那种风骨,我在日常生活是没有鲁迅的战斗精神的,成为不了那样的人,但心向往之。

整理/王林绘图/吴大羽

关键词:孙郁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