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军事 汽车 游戏 科技 旅游 经济 娱乐 投资 文化 守艺中华 佛教 红木 韩流 文史 军事APP 头条APP

注册登录

最新消息:

第11期手艺有道,体用造化 守艺中华,世代相继

[导语]怎么以一个更好的方式,去保留中国文化当中传统的手工技艺,将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这是一个久久盘踞在我们多少中华儿女心头的一个问题。4月9日,中华网“世界观”文化沙龙第11期暨“守艺中华风物之旅”项目启动仪式在位于北京东城区美术馆后街77号77文化园的“时差空间&Café”举办,邀请手艺人、设计师、公益组织人员以及外籍嘉宾共同参与探当前中国传统文化(手艺)传承现状,阐述“守艺中华,风物之旅”项目的价值。此次活动由中华网、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和北京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者协会联合主办。[详情]

从糊口谋生到土豪炫富:中国手工艺的嬗变之路

“手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我们现在都喜欢说要保护中国文化,出了很多文件要大家学习,但是真正保护中国文化应该从哪开始?就是从手艺、从一个一个具体的东西开始。中国是世界上比较心灵手巧的民族,用手来创造世界、用手感知世界,这实际上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我倒是有三个小故事分享给大家,故事里面贯穿了我对于现在手艺的一个认识。

第一个故事,我家是湖南农村的,我妈妈从小最喜欢跟我说的一句话是“孩子,你现在的生活可真好,你知道你妈妈当时有多穷吗?家里的衣服都是自己织的布。”这是人们对中国手艺的过去看法。

第二个故事,全国各地都能看到很多农民工,他们在超市、小商品市场工作,闲暇的时候会做什么?十字绣非常受欢迎。

第三个故事,我有一个好朋友在美国开了一个电子商务的平台,专门帮想要学手艺的美国人找到他想要的老师。他曾经在网站上招募到一个学员,说要学习制作手工自行车,为此出了两万美元。人们称这种手艺为酷、炫、有钱范儿。

在第一个故事中,手艺在中国是不是穷的象征?第二故事中,以十字绣为代表,说明了手艺在中国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第三个故事说了手艺在美国现在又是一种什么状态——在国的,“拼布”也是一种艺术。这三个故事是手艺在中国的现代和未来、以及不同国家的场景。

手艺传承的不只是记忆,还有体系

手工技艺既是一件小事,也是一件大事。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传统生活方式如何进入到机械化的时代当中?因为机器能够减去很多麻烦,所以我们很多生活会被机器逐渐替代,同时大量的人口也会从乡村涌向城市,更多的人会在城市里形成新的生活方式、越来越远离乡村生活,也没有理由回乡。客观上,目前是游牧、乡村文明转型到工业化城市文明的时期,所有的物流都是为了让城市成为一种新的文明,在中国感受尤为明显。

我是70年代生人,小时候的乡村有很多东西还是传承了上千年,过去几十年内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手艺是一个生态系统,要有人做、有人用、有人玩、有人赏,甚至要有人敬,还要有人学。一个手艺能传承,一定要有人学,为什么有人学音乐?他们家让他学,他就自然地学了。要有人去用,要有人玩,觉得很开心,我还能在上面做一些创新。最后甚至是敬,当你遇到大师的时候有一种敬意,你要是没有这样一个传承的文化体系,单单传承技艺是不可能的。所有的手工技艺和技能,其实都需要这么一个体系的构建。

当今乡村手工艺的损失不是一个纯粹的手工艺的损失,是人对生活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在目标的驱动下,乡村人都已变成城市人,认为自己从一个穷人变成一个富人。当这个变化发生的时候,以前那些附着在旧身份之上的记忆和生活方式也就自然会被淘汰掉。所以有的时候不是我们逼着他放弃了他的手艺,而是我们用新的价值观把他的技艺冲淡了。手艺的生态链、价值观断了,所以它损失了。

“守艺中华 风物之旅”

我把这次“守艺中华 风物之旅”称为一次公益之行,我们这次会带领很多艺术家,会带领很多具有创作能力的人,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这次旅行。然后在各种各样的渠道让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地方,看到不同的体系,在这次创作之旅上创作出不同的东西出来。

这也是一次责任之旅,我们本着对大自然、对乡村的传承负责、对老百姓的民生负责的态度走的这次旅行,我们乡村保护志愿者会把我们看到的、了解到的当地发展的需求收集回来,希望这次探访能够通过专业的调研方式来了解各地的情况。

这也是一次协作之旅,有做手绘的、艺术的、主播的、摄影的,所有不同的人共同协作,我非常荣幸,代表我们协会参加这次旅行,我们也会为所经之处的乡村带来更多的利益。希望这次回来之后,能把当地的人、产品、手艺带到北京,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的产品,让更多的北京人、城市人采购乡村的东西,去进入到乡村,拥抱乡村文化。

[详情]

土耳其的手工艺人,可不只会织地毯

手工艺在土耳其里有很重要的地位,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前我们是游牧的生活方式,手工艺手工艺作为装饰品和作为使用品,在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

这是我们土耳其的传统乐器“巴拉曼”(音译),制作这个乐器的方式也算一种手工艺品。我们用这个琴弹奏诠释土耳其最高神的歌。

弹这个乐器是家庭传统代代相传,我从小时候开始,我爸爸教我哥哥,我哥哥教他的儿子,这样一直传承下来。不单男士来弹,女士也有。

乐器的制作过程。这用的是白杨树,手工艺人这样开始,制作一个乐器需要四五个月。

这个图片我觉得很有意思,这是土耳其地图,在地图上这些看得见的东西都是手工艺品,而且这些手工艺品的图标都代表它们在土耳其具体的地方,比如说在安卡拉,土耳其的首都,这些东西都是在安卡拉制作的手工艺品。

手工艺品当中,地毯比较有名。而且大家都知道,土耳其是不同文化交融的地方,所以土耳其艺术中,我们可以看见各种各样文化的融合,从而诞生了土耳其的手工艺。

这是奥斯曼帝国的宫廷,我为什么选这个图片,你看这边墙都有瓷器,这个瓷器的源头在中国。瓷器在土耳其的使用范围很广,比如说在建筑里面就可以看见。

说到土耳其,大家还会想到土耳其咖啡,这个杯子也是用瓷器做的。喝红茶和土耳其咖啡的话,一定要用这些瓷器制作的杯子,因为瓷器杯子可以留住咖啡和红茶的香味。

这也是瓷器,配色还是和中国传统的不太一样。

还有土耳其石头很有名,比如说绿松石在土耳其就很有名,绿松石在中国还有一个名字,叫土耳其石。

[详情]

年轻人要走出大山,谁来传承美妙绝伦的苗绣

手艺人的困局:老虎不识字,半桶水称大王

黔东南的台江县有16万人口,98%都是苗族,这个地方有我认为全世界最好的苗绣和银饰,但是在今天,当我们这么多人带着一种情怀来做手艺保护和传承的时候,你知道县里面的人给我们说什么吗?他们带我去看了刺绣一条街,这是政府打造的一个项目,整个街上大概只有百分之二三的店铺是开着的。县里面现在最焦急的是当地的手艺人需要扶持,需要扶贫,因为他们的刺绣卖不出去,他们传统的刺绣大城市不接受,他们就想去变、去做一些创作。

我之前也参与过很多组织的项目,像花旗银行他们也请很多设计师去村寨指导手艺,这带来的结果就是困惑——当地的手艺人很茫然,因为他们最擅长的那些用不上,不能变现来支撑生活,但他们想学外面的又学不到,那个东西就是怪怪的——就处于这样一个困惑期。我跟刺绣打交道了30多年,亲眼经历了贵州当地刺绣的变化,包括生存状态的变化,所以我觉得我们在传承它的时候,我们是去传承手上的一个技艺、一个针法,还是说其实我们在寻找的是手艺后面的精神?

这些懂手艺的村民现在是比较困惑的,尽管我们现在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样的一些体系,但是我看到有一个疏漏:黔东南那些技术真正特别好的手艺人往往不识字,他们基本上也不跟外界接触,所以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传承人,他们不知道有这件事,甚至他们也不知道这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就算申请表发到他身上,因为他不识字,他没有文化,也不知道怎么去填写。反倒是那些手艺一般般,但和外界接触的人获得了称号。可不管怎么说,总比原来什么都没有要好,这我觉得蛮欣慰的。

世外桃源背后的黑暗:空寨子里的绣娘拒绝让女儿学刺绣

其实现在的传承还是蛮不可乐观的,我常年往山寨跑,看到的基本上都是空寨子,青壮年都在外面打工,年轻的小孩子都去上学,所以有手艺的老人好像也没有什么用。

整体来说,他们不像原来按照真正的生活方式传承了。不过现在好像外界开始重视他们的文化,有一些人开始回来去寻找自己的根,但这情况很被动。

我有一个跟我关系特别好的绣娘,她不识字,她有两个孩子,但她说幸好她没有女儿,如果有女儿的话,她绝不让她学刺绣,她觉得自己因为会刺绣,才没有时间去识字,不会电脑,现在哪怕出去打工,都会给她造成特别大的困扰,甚至连路都找不着。我看到的那些村寨,和我们外界想象的还是蛮有差距的。

所以,之前我一直觉得苗绣特别好,苗衣特别好,后来我发现整个生态发生了变化,任何事情都有它的轨迹,所以我们后面要做什么的话,都会有一些惘然。

从没走出十万大山的苗族,却在衣服上绣起了“阴阳鱼”

苗绣有多好?这就是苗绣,因为苗族没有文字,所以他们要在刺绣上体现他们的历史和文化,这是他们独特的地方。这刺绣我觉得它代表的是当下苗绣的最高技艺的水准。刚刚我从钓鱼台拿回来,它现在有一个展览,这幅刺绣一个绣娘绣了半年。刺绣技法叫扩线绣,就是一个正常的丝线要扩成8股到16股,所以它特别耗时。

这个地方就在我们刚刚讲的台江,我现在让大家看一下一个清代的绣品。这是绣的国外的图腾,主要是这里有三个主屋,这是苗族的最至高无上的蝴蝶,苗族认为蝴蝶是孕育了一切的母亲。上面那幅刺绣看起来很灿烂,有很多东西我们一般人看得懂的,但是这幅刺绣是清代的,我当时传到法国的时候,他们一直以为法国的,但其实是清代的一个老绣片,这个绣片里面藏着什么玄机?我刚才说苗族是没有文字的,但是刺绣里面全是他们的符号。我们以这个为一个单元,可以看到半个单元是一个蝴蝶,这个蝴蝶跟它的蝴蝶妈妈,上下是对称的,然后左右都是变体,而这个纹样就像蝴蝶的须须,这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是天际神,因为苗族相信符号是有力量的,他的刺绣里面没有我们熟悉的生活当中具像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它特别棒,在针线的手艺之外,最牛的是它的纹样,必须要保护起来,我们现在做“苗疆故事”品牌,实际上最重要的就是把它的纹样提出来。

这是一个叫月亮山地方的苗族的一个服饰上的构件,这地方到现在还没有通汽车,这些苗绣的创作人从来没有走出过贵州的大山,但是你可以看一下,这个纹样上面有什么?我们可以看到这上面有阴阳图案。这是让我们很惊讶的,现在我们很多上升到道家的哲学的东西,为什么会出现在苗族妇女的针线上?包括这个“回纹”,都是我们在青铜器上才会有的东西。我在这里面看到我们文化的另外一种表现方式。

所以我觉得今天我们来做这件事情,就是先把基层的东西整理出来,再和当下的生活结合起来。首先我们要喜欢它,喜欢以后,后面的这些工作就有基础了,如果我们都忽略后面,慢慢的它就真会消失。我们“苗疆故事”品牌做的就是一个探寻、探索古老文化的课题,看它和当下还有什么样的关联,我们找到了这个关联,这就是一个符号——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基因的。

[详情]

手工艺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满满都是家的味道

我不是设计师,我现在在“无用”负责品牌推广,还有一些企业文化方面的东西。其实我在来到无用之前,可以说是和艺术、文化或者设计完全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之前做的是金融审计,所以是一个很大的跨行。

我讲的故事是“无用”的一个小故事,因为大家都觉得“无用”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中国服装品牌,但其实手工艺是一种生活方式,“无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品牌。来到无用的人都有他想要实现的不同的梦想。

我就说最近来到无用空间的大姐姐的故事。我们把“无用”的客人叫做“家人”,因为我们是带他们回家,我们所有的东西都是用家的方式来成立的。这个大姐姐她是无用家人,从“无用”成立之处到现在,她应该是一直在坚持支持“无用”。我当时认为她可能是一个对生活品质有要求的人,后来我发现其实她并不是因为这些爱上“无用”的。

有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她可能因为一些小事有点伤心。她说你知道我为什么喜欢“无用”?我说可能因为“无用”的设计是能够满足你的眼光的,她说不是的,是因为她从小的衣服都是她妈妈做的,她的被子都是她妈妈缝的,她说她记忆里面,她的妈妈坐在烛光前织布。她说她只有穿“无用”的衣服,才能够有小时候那种被温暖和呵护的感觉。

我很惭愧,我在无用空间工作的时间比她长,却是她教会我为什么我们的衣服那么珍贵,那么了不起。“无用”的衣服每一厘米每年缝九针,这条线在你的身上,在你的衣服上,要走很远的路。

“无用”其实它是一种生活方式。这里有一些“无用”的清洁用品,就是一些手工皂和茶子粉。说到手工皂,其实现在手工皂挺多的,但“无用”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没有那些很花哨的东西,就是很简单。主要是一个设计,还有它里面的一些成分。

“无用”还办了一个年画展,4月15号就撤展了,是基于我们在乡村、田野中的调研形成的一个展览,我们的很多出品都是在这些调研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详情]

翻山涉水寻苗家:手艺人的“西天取经”

乡村手工艺当中,真正凋落的我们很多没有看到,看到的都是灿烂的一面。我们“风物之旅”已经做了几站了,贵州应该是我们2016年的第一站,这次和中华网有一个很好的合作。其实贵州是一个蛮有特点的地方,它平常真的不在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上。 我们真正把焦点聚焦在手艺上,在黔东南地区,尤其是以苗族为代表,它的手工艺真是非常灿烂。

乡这次去贵州之前,我还先去了北京服装学院的一个民族服饰博物馆,去那儿参观学习了一下。看完以后又到贵阳曾丽老师的博物馆去看了,我真为贵州的苗银、苗绣为之倾倒。其实我不懂,但是我真觉得它做得非常精美,工艺也做得非常繁琐。

乡这次活动任务安排得很充实,当地的人帮忙安排了有一些手艺人去采访。我们选的这些地方也不是旅游区,比如说我们要去的雷公山,它是整个苗岭的核心地带,正好是黔东南地区两条大江的分水岭,我们会进到保护区的核心区,核心区有两个寨子,一个叫河头寨,一个叫雀鸟寨,都是比较深入的,比起外面大家耳熟能详的地方,在发达程度上面肯定差很多。

乡我们还会去雷公山地区桥岗村的一个姚岗寨,那个寨子也非常原始,要徒步走40多分钟才能到。

乡还有施洞,不过施洞不是一个区,这次正好赶上它的姊妹节,但是如果不是姊妹节的话,它实际上就是一个很平常的村镇。这次我们光在施洞就有八个侯选的手艺人,现在计划在狮洞分成三组,大概会去15个人。

[详情]

浴火重生:当消逝了的老手艺变身时尚

从中华网来说,我们要考虑当下海内外不同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我们更多是做文化使者,希望在海外的环境下,能够和海外的各界人士沟通,让海外的人知晓中国当下人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样的、他们的喜怒哀乐是什么样的、他们过得开不开心、什么是他们最痛苦的地方等等。

我们一起来做“守艺中华 风物之旅”,就是我们想体现给海外的中国最具体的东西。当下生活方式是什么?手艺是一个很独特的点,它是我们曾经和现在生活方式的壳与形式,就像一个凝结起来的东西,把它浓缩消化了之后,能看到我们文化内涵的很多不同表现。我们看到的自己身上物件的一针一线,比如说一个苗族的刺绣和蜡染,通过它能看到最鲜活的文化。我们关注手艺,进一步去推导它——我们当前的生活方式怎么受这种“壳”的影响,它的变迁是什么——这就是我们关注的点。

手艺传承到现在,它的生存方式和机制都变了,这一点给我触动比较多。我上次去参观无用空间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感触,无用空间里面有很多过去的老物件,它在经过设计师的慧眼,放在另外一种生活环境下,或者把元素提出来之后,这个东西突然就不老旧了,它其实是最有用的,和现在的都市生活衔接得非常好,甚至可以说很时尚。这就是手艺怎么传承的问题,我们叫“守艺中华”,就是“守护技艺”。我觉得中华网要做的事是两件:

第一,我们其实在搭台子,很荣幸请到了各方精英,更重要的是有更多的网友来关注,我们想要传承技艺,就需要更多人去关注它,既需要专业大咖,又需要更多层次的网友,从70后到80后到90后,让大家都知道这个事情。

第二,我们传统的手艺一直在那个环境下生存、生长。现在我们有时候可能会哀叹说生存环境变化了,但是你把壳拆开,很多东西经过慧眼发掘出来的时候,就是两边有交融,是它的传统部分和当下时尚都市的生活、甚至90后00后的审美在融合,我能够看到它的精神在另外一个物体上被传承下来了。

也许我们不能挽回一件东西的消逝,但是它的艺术风格能保留。这可能是一种方向,曾丽女士说她的设计里头既包含了浓重的苗疆设计元素,又有很多国际上的时尚品牌风格,能够创造更多的时尚的东西;“无用”从民族挖掘出来的东西,放到日常生活当中,看起来那么高端大气上档次,这可能是未来的一个方向。如果我们中华网能够有幸搭台,让这些东西更多地被大家认识到,这是我们的荣幸,也是未来手艺的一个方向。

[详情]

一剪一世界,一纸一菩提

我现在在北京教授剪纸技艺,主要传人有小到3岁以上的,刚拿得动剪刀,还有一到六年级,还有初中的,另外还跟一些国外的教育机构合作,而清华大学、北大等等我都去上过课,他们都非常喜欢。我每天都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都特别开心,感觉非常幸福。

这些年我创作了许多原创的剪纸作品,比如《生肖虎》、《年年有余》,还有《喜上眉梢》等等。这是一对羊,这个一些北京景观:天坛、故宫的角楼、圆明园。还有一个十二生肖全家福,还有给大企业定制的的明星片和培训证书,还有一些老剪纸,剪的鞋花之类。今年是猴子年,我还剪了一个贺年的剪纸,上面是一个福、一个寿。还有一些套色剪纸,还有做陶器的,烧在作品当中。

有人说人家有套娃,你把咱们北京美的景观,标志的建筑物能不能结合在一起?我就剪了一个北京景观的长卷,天坛、天安门、长城都有,我们到处去能看到。

卷轴上还有一篇《北京景观赋》:“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卓越辉煌,天安门城楼雄壮瑰丽,赢得四海亲朋赞誉,让国外游客倾倒,国家大剧院的独特建造,鸟巢、水立方辉映相照,现代化商业区的精心打造,四通八达的地铁公交,环境优雅、绿色环保,描画了北京的真实写照。”这都是我自己写的。

[详情]

嘉宾介绍

{title_txt}
穆晓航:资深媒体人,中华网内容运营部总编辑,从事互联网媒体十六年。 微博:
{title_txt}
蒋好书:公益人,文化部青联文员,处长、文化志愿者。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者协会发起人,世界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公益策划。
{title_txt}
赵岷:《守艺中华风物之旅》黔东南执行领队;IT媒体人,深度旅行机构“好奇旅行”创始人,参与并组织了多次风物之旅。
{title_txt}
昙子:无用品牌人,北京无用生活空间培训师。八零后伪文青,在不喜欢的金融路上狂奔多年,庸常生活的惯性,却让命运踩了急刹车。猛回头,梦犹在,从此便是无用人。
{title_txt}
曾丽:设计师,“苗疆故事”品牌创始人、贵阳苗疆故事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贵州苗学会会员。2008年获首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贡献奖”。 微博:
{title_txt}
安莫然:外籍嘉宾,自媒体撰稿人,1984年出生于土耳其第二大城市安卡拉,2008年毕业于安卡拉大学传媒学院,曾任职于节目制作公司和电视台,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正在创作一本与中国城市有关的书籍。 微博:
{title_txt}
陈玉梅:手艺人,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会员、中华世界语文化剪纸艺术联盟委员会会员、她的作品多次在剪纸大赛中获奖,2012年在北京市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手工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
{title_txt}
林慧思: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曾主持文化栏目《乡土乡情》,参与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手工技艺、地域特色文化报道工作,多次采访相关领域学者、专家、非遗传承人等。

往期回顾

该文观点仅代表嘉宾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华网立场。欢迎评论和合作。

用手机看中华网

用微博看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