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正文

时隔32年,《西游记》罕见手稿流出,直戳泪点!

2018-02-16 23:58:21    东方手艺人  参与评论()人

来自微信公众号:匠心之城(ID:jxzc681)

很多人看过三国、水浒、红楼的原著,

却单单不看《西游记》。

那是因为,

有一部经典的电视剧,

在每一个暑假寒假,

被我们一次又一次回忆,

经典到足以掩盖原著的魅力!

它就是伴随我们无数人

从纯真童年到青葱少年、

甚至从不惑到垂暮的——

86版《西游记》!

不久前,

86版《西游记》罕见手稿流出,

再次戳中人们的泪点!

在那个没有电脑、平板的年代,

剧组就是凭借着这几千张手稿,

辗转全国各地,

才完成了这部惊世之作。

一帧一帧,

虽质朴,却包含匠心。

一花一景,

看似寻常,却流芳后世。

一个摄影师,一台摄像机,

足足拍了6年,

愣是把一部电视剧给拍完了,

迄今为止,它一共播放两千多次,

足以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1982年,《西游记》只拍了3集,

在央视试播,

已经小有名气。

有人开始指责导演

借着拍电视剧游山玩水,还出国。

但当时剧组的条件其实非常艰苦,

每顿饭只有5毛钱的配额,

到广州这些已经贵起来的地方,

6个饺子就要2块5,

男生们根本吃不饱,

导演只能自己掏钱请工作人员吃饭。

没有资金,

甚至连基本拍摄设备都没有。

只有一个摄像机,

不能同时多角度拍摄,

还是“蜈蚣精”李鸿昌到处找资金,

最终找到了铁道部的300万贷款。

可屋漏偏逢连夜雨,

适逢物价上涨,景点收费,

300万已经拍不了剩余的全部15集,

原定30集的《西游记》,

只能忍痛砍掉5集。

当时制片副主任因为人手不够,

更是一人分饰7角:

渔翁、黑狐精、多目怪、

驿丞、大臣、接引佛祖,客商。

导演杨洁曾说到:在一切全新面前,

我们只能凭借吃苦耐劳,

要以唐僧取经的精神来取完我们的真经。

而现在我看有导演把上千万、上亿的钱不当回事,

来拍出一个算不上上乘的东西,

我觉得真心疼。

在选角方面,

杨导也费尽心思,

堪称首开“海选”先河。

她选演员不拘一格,

不论是电影学院的学生,

还是京剧、黄梅戏、话剧演员,

甚至同乘一列火车的乘客……

只要符合剧中人物特点,

全都“不拘一格降人才”。

所有演员不区分主演、配角,

主演的待遇和其他人是一样的,

没有助理,没有保姆车,没有优待。

完全不像现在的大牌鲜肉,

过场自带BGM,

人走人去“潇洒不拘”。

老牌话剧家郑榕先生,

在《西游记》里饰演“太上老君”。

杨洁专门聘请他当剧组指导,

但是这位“大牌”,

不仅没对剧组提任何要求,

甚至就连喝水都不用剧组茶叶。

制景老师张瑞来,

在知道拍摄《西游记》后,

强烈要求加入。

但他那时已有严重心脏病,

台里领导坚决不同意。

可这位张老师,

竟写了“生死文书”给台领导。

自愿到剧组工作,

如果死在剧组,

与剧组和领导无关。

主演六小龄童在家非常受宠,

几乎没有生活自理能力。

当初选角时导演杨洁就感到他很娇,

无奈六龄童打了包票,

说幼子非常能吃苦。

那时,

24岁的六小龄童还是60岁的老猴王“六龄童”

“走后门“送去剧组的,

进剧组的第一天,

老爸还给儿子倒洗澡水,

4个热水瓶两手拎,

杨洁看到立刻阻止。

很少有人知道火眼金睛的孙悟空,

其实有600度近视200度散光,

他瞒着导演进剧组,

刚开始孙悟空经常打到其他人的脑袋,

还出过血,

以至于当时没人愿意和孙悟空演对手戏。

导演表示嫌弃,

但发现孙悟空单独武打很好,

这才知道他是近视眼。

那时的主演拍摄结束后,

一样要和剧组一起,

搬运几车皮的设备工具。

在缺少龙套演员的时候,

也一样要和剧组一起化妆救场。

最早扮演衷心耿耿的沙和尚,

闫怀礼一人分饰9角:

沙僧,牛魔王,千里眼,

太上老君,和尚,老者,

卷帘大将,西海龙王,

还有御马监里的一个监丞。

不幸的是,

这位老艺术家已于09年的4月12日,

因肺部感染在北京去世,

享年73岁。

而4月12日正巧也是六小龄童的生日,

自此之后,

齐天大圣就再也不过生日。

在选景方面,

为了找到符合剧组要求的场景,

杨洁导演带领团队,

走遍全国26省!

其中多数是尚未完全开发的山川林地,

并首次在拍摄中使用张家界的美景。

因当时大多数地区尚未开发,

美景中也常蕴含着危险,

拍摄时,主创人员多次遇险。

杨导有次差点从山上跌入悬崖,

师徒四人拍摄走过瀑布的场景时

也差点滑脚跌落。

就连白龙马,

也曾多次遭遇跌落沟渠等险情。

在特效制作上,

限于全国的技术程度和剧组硬件。

剧组只有一台老化的一寸摄像机,

那时,全国上下都没有人懂“威亚”是什么,

ADO机已是最高级装备,

所有的困难都被“土办法”一一解决。

一架摄像机无法实现多机位拍摄,

就抱着机器爬高上低、俯仰摸滚;

不会吊威亚,

就自拉钢丝制作土“过江龙”;

无法用机器实现人物的放大缩小,

就利用视觉的错觉原理,

再一寸寸抠像,

现在看来可能过时的特效,

当时却让无数观众大呼过瘾。

吊威亚的时候,

演员常常摔伤,

有一次170多斤的闫怀礼,

摔在摄像师王崇秋的脑袋上。

每一帧腾云驾雾的场景,

都是演员们用玩命似的勇气换来的。

除了特技,

后期配音也是一大难题。

由于受当时拍摄条件的限制,

录音室里什么设备都没有。

剧组在后期录音时,

为了现场效果,

采用就地录音的方式。

山洞里的戏就到山洞去配,

河边的戏就到河边去配,

这样,流水的哗哗声、

鸟儿的鸣叫声、

山洞的回声就能身临其境。

一部西游记,

链接一个时代的伤痕和荣耀,

作为一部永恒的经典,

86版《西游记》

创下了无数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的辉煌纪录!

如今我们再次回忆这部经典,

会发现它依然存在很多瑕疵,

比如特效不好,画质差,

但那都是老艺术家们竭尽全力拍出来的,

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如今,再看看今天的3D、4D大制作,

仿佛科技超越了一切,

改变了一切。

但给人留下的

是一种极度虚伪的不真实心态。

时过境迁,

回顾这一张张凝结着

那一代艺术家精湛的手稿,

我们不禁感慨,

老一辈人践行着匠心,

克服着困难,

他们用心、用爱,

铺就了荡气回肠的西游之路。

怀念那个时代,

因为那个年代,

做什么都很认真。

- END -

关键词:西游记手稿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24-09-29 10:40:50云南白族扎染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24-09-25 17:29:18戏曲百戏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24-09-13 10:04:26《黑神话:悟空》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24-09-10 10:14:41苗族银饰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24-09-03 09:53:33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先人们是怎么给动物字定型的?

24-08-27 09:32:27动物定型

吉他赋能文旅发展(深观察)

24-08-19 10:29:29吉他文化,文旅

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公布特邀剧目

24-08-08 11:12:56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

北京中轴线:一条擘画了七百多年的文明线

24-08-05 09:38:00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

当“齐天大圣”遇见奥运盛会

24-08-02 09:25:26奥运会,国产动画短片《奔赴热爱》

中国电影迎来“火热”夏季 多题材致敬优秀传统文化

24-07-23 10:13:16中国电影,优秀传统文化

101座博物馆托起“博物馆之城”

24-07-19 10:07:57博物馆之城,太原

谁是史上第一个“吃瓜群众”?

24-07-17 09:24:02夏天,西瓜

“探秘古蜀文明”展览亮相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24-07-05 10:15:24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星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