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结束后陈小奇感慨万千。
“40年前发生了三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第一个是改革开放从广东开始;第二个是恢复了高考,让我们有读大学的机会;第三个就是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在广东诞生。这个时间点,在北京举办这场演唱会,既是对自己的总结,也是向观众的汇报。”
采访当天,陈小奇装束朴素,一件白色中式衬衣,戴一副黑框眼镜,头发简单拢于脑后。
文如其人,一如陈小奇音乐作品中流露出的“儒雅清新的精神气质”,其人言谈举止亦自有一股沉静、睿智的文人气。
音乐是我生命中的召唤
1954年,陈小奇出生在广东普宁一个艺术之家,母亲是地方文化馆馆长,经常带他去看美术展。父亲喜爱潮剧和民族乐器,撰写的剧本还曾获过鲁迅文艺奖。家庭的熏陶让陈小奇从小就对文艺抱有浓厚的兴趣。
说起自己古典诗词的启蒙,有一件小事陈小奇印象深刻。少年时他在垃圾堆里捡到一本没有封面的唐诗集(几年后才知道是《唐诗三百首》),看得如痴如醉。
在那个年代,这些被视为“毒草”的读物很敏感,他只能将书藏在枕头底下偷着看。后来被父亲发现,换来一顿责打——“父亲是个文学爱好者,曾经收藏了数百部小说和诗词,当我含着眼泪划亮火柴的瞬间,我相信他的心也在流泪。”陈小奇在《口述高考30年》里写道。
这本烧毁的诗集却燃起陈小奇对古典诗词的迷恋和文学创作的欲望。
但在那段黑暗的岁月,读书是一件奢侈的事,陈小奇转而自学音乐。买不起乐器就自己动手做。“先是笛子和二胡,砍竹子,用磨尖的铁条烧红后在竹子上钻孔,做成笛子;到山上打蛇,剥下蛇皮晾干后绷在竹筒上做成二胡,弓弦须用马尾,砍来剑麻砸烂后放在水里泡一个星期,抽出纤维做成弓弦。”
一直到上高中,去汽车配件厂工作,陈小奇始终坚持写诗,写歌,组织文体活动,担任业余文艺宣传队队长并兼乐队队长,俨然一个热血文学青年。
1977年恢复高考,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出现重大转机。“从报纸上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大家都有绝处逢生的感觉,奔走相告。”
1978年,陈小奇如愿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他的文学才华终于得以施展,大学期间他在《作品》《海韵》《星星诗刊》《青年诗坛》等刊物发表了一批诗歌作品,同时和几位诗友一起创建了此后延续了许多年的中大“紫荆诗社”。而音乐则变成了他的一个业余爱好。他加入中大民乐团,一开始拉大提琴、拉高胡,后来担当扬琴演奏。但他志不在音乐,一心梦想成为一名真正的诗人。
《眼睛》
我正视一切
我的眼睛是广阔的天空
是上升的黎明
我正视一切
包括阻挡眼光的手掌
以及覆盖阴影的云
我正视一切
也正视自己的眼睛
我正视一切
也正视自己的眼睛
毕业后,原打算就这样继续自己的“文学梦”,未曾想当初联系好的出版社职位临时被人顶掉。那段时间陈小奇很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