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由陈小奇音乐创作公司包装过的歌手,就包括李春波、甘萍、陈明、张萌萌、林萍、伊扬、光头李进、廖百威、陈少华、山鹰组合、火风、容中尔甲等。
九十年代同样也是陈小奇的创作高峰。《涛声依旧》《大哥你好吗》《我不想说》《九九女儿红》等耳熟能详的流行音乐金曲都诞生于那个时代。这些歌手和歌曲的名字某种意义上也成了华语流行音乐的代表性符号,跨越时代的印记。
抵御快餐文化的清流
从2000年至今,中国越来越进入到一个网络音乐时代。
由于缺乏对音乐作品本身文化品位和文学品质的坚守和追求,快餐文化对音乐创作的侵蚀也愈发显著。很多人感慨,现在的流行音乐越来越不耐听了。
陈小奇也颇有些担忧,一方面互联网的出现让音乐作品呈现出一个更加多元化的状态,但另一方面也让流行乐坛染上浮躁之风。
“目前的音乐是适应快节奏生活的,它的优势就是紧跟社会热点,社会发生什么事情,网络上就有人把这个东西写出来,有人传唱。但过几个月就消失了。所以这种状态对于歌曲创作来说,很不好的就是无法保证作品的艺术性,经典性,文化厚度等等。这些东西被忽略了,因为大家都停不下来,没时间慢慢去写了,你不慢慢写,也不会有人慢慢听,音乐会失掉很多东西。”
但好在并不是整个音乐界都如此,陈小奇相信还是有一批人愿意慢慢写歌,写给沉得下心来听的人听,“只不过它们得不到机会传播开来,拿到网络上,马上就被埋没了,淹掉了”。
在陈小奇的众多作品中,知名度最高的非《涛声依旧》莫属,而这也是他创作生涯中耗时最长的一个作品。回忆起《涛声依旧》的创作,陈小奇感慨良多。
1991年一天,偶然重读唐诗《枫桥夜泊》,“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样的优美诗句触发了陈小奇的创作灵感。“古人写诗总喜欢留白,这样显得含蓄,但我总觉得这短短28个字还没有把作者想说的愁说完,诗句中的留白也让人遐想不尽。”于是,他决定用音乐续写诗中的故事。
《涛声依旧》
带走一盏渔火,让他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觉,又回到你面前;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但其实我内心想表达的无关爱情。我当时想抒发我们这一代人在那个时代的一种困惑,就是在传统和现代文化之间,我们犹如一个边缘人一样被夹在中间,一面放弃不了传统的东西,一面又想快速进入现代化社会,很困惑,无所适从。这种困惑我通过爱情的外壳包装出来。我希望有一个深层的结构,有一个表层的结构,这样写出来会更有意思。”
作为一名“学院派”的词作者,陈小奇“更加注重歌词里面的诗意表达”。《涛声依旧》可以说比较典型地表达了他的艺术追求。
作词之外,本身就具有音乐功底的陈小奇也开始尝试独立作曲。
《涛声依旧》前前后后词曲创作用了两个多月,反复修改的次数连陈小奇自己都记不清了。“我觉得写出来的东西,总得对得起自己的一种审美观和艺术良知。”
1993年,《涛声依旧》登上春晚舞台,一时红遍大江南北,成为流行乐坛上的一首里程碑式的经典作品。
一首歌曲的完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词曲创作上的“精雕细琢”,具体到每首歌曲的理解和演绎陈小奇也层层把关。“其实很多歌手录歌的时候被我骂得一塌糊涂,骂哭了的都有。很多歌手说,录我的歌是最辛苦的。因为哪怕有一个字表达不准确的话,我都会给他们抠出来。”
音乐创作上的匠人之心也让陈小奇的作品经得起岁月的推敲。时至今日,他的作品依旧称得上是当今中国流行乐坛的一股清流。
岭南音乐教父的坚守
陈小奇是“南派”音乐的领军人物之一,几十年如一日,他始终坚守在广东。“从90年代开始,天天有人叫我上北京,我一直都没过来。”
陈小奇的坚守,来自于骨子里的岭南情怀:“广东是我的根,这里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都特别适合我,当然也包括广东的美食。还有一点很重要,岭南的审美情趣一直深深影响着我,我希望保留这种南方独有的艺术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