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值中国唱片公司广州分公司正在招聘编辑,他无奈之下报了名,阴差阳错踏上了音乐之路。
“人生的悲剧到头来终是喜剧。”
多年以后,他回忆音乐对自己的感召,这样写道:“一个孤独而近乎死寂的夜晚,一片凄清的月色透过窗棂照在床上,远处忽然传来一缕笛声,也不知是什么曲子,幽幽怨怨地欲说还休。一刹那,我忽然泪流满脸。我不知道它和我的生命有些什么神秘的联系,我只知道它是我生命中想要的一种召唤。从那一刻开始,音乐成为我的至爱,并且在多年以后最终成为我一生的职业。”
拿到自己第一首录制完成的歌曲后,陈小奇曾在家里用录音机反复听了几十遍。“那一刻,我才发现变成声音的歌谱竟然有如此摄人心魄的力量!这种成就感是以前在刊物上发表诗歌时所从未有过的。”
流行音乐的参与者和见证人
陈小奇的音乐创作之路始于1983年,彼时中国流行音乐于广东开始萌芽。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渴望爆发的年代。之前长时间的文化匮乏让很多文化产品成为热销品,音乐领域更是一片骚动的热土。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也由此成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动机和桥头堡。港台歌曲、英文歌曲、日文歌曲等大量涌入,风靡一时。
“当时大部分唱片公司推出的都是一些叫作‘口水歌’的作品,从海外和港台地区引进,重新填词演唱。”
为推动流行音乐原创力量的崛起,广东多家机构推出流行音乐排行榜。“当时写原创歌曲就是为了打榜,争取到榜上去,再到电台节目去播出,让大众去接受,最后能够获奖是最好的。
广东音乐产业的沃土滋养了陈小奇这一代音乐人。
但当时大多数人对“流行音乐”这个新名词的认识还一知半解,甚至存有偏见。
“流行音乐那时受到很多不公正的对待,很多人觉得它是一种很庸俗的东西,很低级,很简单,甚至是不入流的一种艺术。所以我们就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要改变社会上这种对流行歌曲的误解和歧视。”
陈小奇有意识地希望通过高品位的作品扭转社会上,尤其是文化界和新闻界对流行音乐的看法。
1984年,凭借深厚的古典文学底蕴和独到的音乐观,陈小奇创作了《敦煌梦》。“秦时月,汉时关,驼铃声摇醒古敦煌。祁连雪,玉门霜,梦里的飞天在何方?”这首满载着古典文学情怀的《敦煌梦》震惊乐坛,让当时人们对于流行音乐的偏见有所改观。
“这个作品当时在电台节目里也播,很多热线电话打进来。其中有一些六七十岁的老教授,很奇怪,他们每人都说了同一句话,就是你的作品改变了我们对流行音乐的看法。原来老是觉得流行音乐是一种低俗的东西,但听了你的歌以后觉得非常好,而且比以前那些歌写得更人性化,更接地气了。”
陈小奇受到极大的鼓舞,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创作方向和流行音乐的审美意趣。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受寻根文学思潮的影响,陈小奇决定创作一个“现代乡土”系列。从《敦煌梦》开始,他又先后创作了《梦江南》《灞桥柳》等很多富有古典意象和乡土韵味的歌词作品。
这批格调高雅的流行音乐作品的出现,让公众和政府看到了流行音乐的文化潜质,也推动了流行音乐的广泛传播。
进入20世纪90年代,唱片业似乎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
陈小奇最初所在的广州中唱与太平洋、新时代、白天鹅并称唱片业“四大巨子”。唱片公司的明星制以及全国媒体娱乐版面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当时唱片的销量。铺天盖地的歌手海报、贴纸、卡带席卷内地,大街小巷的音箱里回响的都是流行歌手的歌声。
“那是广东在全国影响最大的时候,四大唱片公司都有各自的歌手,都同时在往外推。那时候广东的媒体影响力最大,广告业最发达的,影视业也走在前面,对广东来说,确实是个黄金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