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东京“颜真卿特展”:不仅仅是西汉书迹缺失
东京国立博物馆经过长达6年的时间准备,在2019年1月份推出了“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特展,展出了日本国内和中国台湾、香港的共计177件展品,蔚为大观。其中国宝级和重要文化财级别的展品达到34件。据统计,共计40天的展期,参观人数超过10万,展览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笔者观瞻三天,在对展览的精心策划、展品的精彩表示由衷赞叹的同时,也觉得展览有几处小瑕疵:如西汉书迹、颜真卿《殷夫人碑》、颜真卿《刘中使帖》的未出现,以及《颜勤礼碑》展示的并非整拓;还有《祭伯父文稿》展示的是《郁冈斋帖》本,而不是故宫博物院所藏宋《甲秀堂帖》刻本等。
一、西汉书迹付之阙如
展览第一单元为“书体的变迁”,梳理了从甲骨文、金文、隶书、楷书直至行草的书体变化,整体比较完备,取用文物材料也比较多样化。如秦代书法以《石鼓文》、《泰山刻石》、《秦权》三种文物展现了不同时期和媒介的书法。
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帛书》
而汉代在书法方面,虽然有摩崖和碑刻两种形式的拓本,但均为东汉的刻石,西汉最有代表性的简牍和帛书,而这些书迹没有在“颜真卿特展”中展示。刚开始观察到这个现象时,还考虑是否因为西汉简牍和帛书发现较晚;而且这个单元置于颜真卿特展之中,或许只是展示颜真卿能看到的书法史材料。但展品里陈列着同样是很晚才被世人所发现的甲骨文,甲骨文是颜真卿不可能看到的,这也就证明此一单元是相对独立地展现了书体的变迁史。
额济纳行《居延汉简》
如果说墨迹是原生态,碑刻就只能是次生态。观察墨迹能体会古人用笔之道、墨色变化和材质异同,是碑刻所无法替代的。西汉简帛书迹并不少见,日本也藏有不少西汉简牍,若展示一两件则既能勾连秦代至东汉间长达227年的时间线,也会在展品形式上更加丰富。本次展览借来颜真卿《祭侄文稿》墨迹从技法学习角度而言,也有同样的意义。
《西汉武威王莽汉简》
这一回,北京盛锡福的皮帽、内联升的鞋,六必居的酱菜、王致和的酱豆腐,稻香村的点心、红螺寺的果脯,天福号的酱肘子、义利的面包,一得阁的墨汁、戴月轩的毛笔,还有大名鼎鼎的二锅头……一股脑儿地都进了紫禁城
这是故宫乾清宫前的“万寿灯”(1月21日摄)。 1月21日,故宫博物院在乾清宫前丹陛上下树立起“天灯”和“万寿灯”各一对,作为“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的实景体验部分正式向观众开放
新华社北京1月28日电(记者余俊杰)记者28日从故宫博物院获悉,故宫博物院珍宝馆二期改陈项目于近日完工,大幅提升了陈列展览效果,计划于今年春节前正式向公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