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历
张羽,安徽涡阳人。先后毕业于安徽教育学院美术系,阜阳师范学院美术系,深造于中国画艺术创作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老子画院副秘书长、亳州市美协常务理事。
作品发表与参展情况:
1993年06月《山水》发表于《书与画》第6期;
1997年09月《黄山玉屏楼》入选大型画集《东方长城书画巨卷》
1998年07月《黄山览胜》入选第四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暨98天津国际民间艺术节美术作品展”
2000年09月《金秋》入选安徽第六届艺术节美术作品展;
2001年07月《老区情》入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安徽省美术作品展;
2001年06月《观瀑图》发表于《美术报》第395期;
2001年08月《山居》等多幅作品发表于《家庭医学杂志》第8期;
2001年08月《秋韵》、《金秋图》发表于《安徽日报》第123期“安徽书画坛”
2002年03月《金秋》发表于《中国书画报》第24期;
2002年07月《夏云多奇峰》获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研究会主办的“2002年全国教师美术学会书法作品大赛”一等奖;
2002年10月《山居图》发表于《书与画》第10期;
2002年04月《道家思想与传统山水画的造势》发表于《中国书画报》第33期;
2002年06月《侧锋杂谈》入编《老年书画》
2003年07月《山村清流》发表于《美术报》7月26日第6版;
2003年12月《声声渔歌》入选为“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安徽送评作品展入选作品;
2004年08月《石泉清听》入选《当代名家贺烟台美术博物馆建馆二十周年作品集》
2004年10月《自然圆容图》入展“新世纪”首届安徽美术作品大展;
2004年12月《群峰竞秀》获中国书画报、天津市盛世国风艺术馆兴办的“盛世国风·2004年中国书画年展”三等奖;
2005年03月《群峰竞秀》发表于中国书画报第23期;
2007年5月《中国当代实力派画家·张羽》由中国国际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7年12月《清风溢气图》入展第二届安省美术大展·中国画作品展;
2007年5月《中国当代实力派画家张羽》由中国国际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7年12月《清风溢气图》入展第二届安徽省美术大展中国画作品展;
2010年05月《黄山铁铸》入展第三届安徽美术大展·中国画作品展;
2009年03月《国画笔墨继承与发展之我见》发表于《活力》第24期;
2009年09月《当代写实绘画的思考与展望》发表在《文学与艺术》第9期;
2009年11月《浅析中国山水画的审美意境》发表在《魅力中国》第11期;
2009年11月《道家老子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浅探》发表于《时代教育》第11期;
2010年12月《万重山树挤清泉》入选“庆祝安徽省美术家协会成立50周年全省会员美术作品大展”
2010年05月《黄山铁铸》入展第三届安徽美术大展中国画作品展;
2010年02月《色彩训练笔谈》发表于《学园》第6期;
2012年11月《论山水画中蕴含的道家空灵意境》发表于《美术教育研究》第41期;
2014年7月《大别山人家》(张羽张松合作)参加第五届安徽美术大展;
2015年12月22日《梦境家园》入选由安徽省文化厅主办安徽省画院承办的“重履新安路.第二届全省书画院作品展”;
2017年《丝路从山后穿过》入展“丝绸之路·翰墨通渭”第二届全国中国画、油画作品展;
2017年《曲水绕家山》入展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当代中国画的创作生态与时代走向;
2017年《溪绕家山祥云起》入展写意中国大美辽宁——第二届中国画展;
2017年《曲水抱家山》入展“八大山人”全国写意中国画作品展;
2017年《溪绕家山起祥云》入展泾上丹青·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获入会资格;
2017年《家山春晓》入展尚意2017年全国中国画(写意)作品展,获入会资格;
2018年05月《一溪清水绕家山》入展入蜀方知画意浓——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画)展;2018年6月《溪绕家山起祥云》入选新时代新徽派-安徽书画40年精品晋京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画到无法便是法
于志学
十年前,我把目光从唯余莽莽的北国风光移到了以山水峻秀闻名世界的黄山,目的不单是丰富冰雪山水画的内容,也是为了更好地用新的冰雪山水画技法去表现黄山的冬韵——准确地说是黄山的精神。于是,我在黄山风景区北大门投资数千万元创建了个人艺术馆和冰雪山水画培训基地。
在中国山水画史上,画黄山者名家辈出。以目前而言,水墨黄山能独步当代者非郭公达先生莫属,在郭先生的高足中,张羽可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不但承袭了郭先生的大笔头,破笔皴,能勾皴点染一支笔画到底,水墨表现技法也颇为纯熟,作品气势宏阔,厚重沉雄,很少当今诸多画家花花绿绿的艳俗和力不从心。
西方绘画由现实主义和反现实主义不断地斗争磨合,虽然印象派、抽象派、野兽派、流派纷呈,分析立体主义、综合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和表现主义形式多样,仍不能影响传统绘画艺术传承有序的发展,结果也只能是与传统以兼容并行的方式向前推进。这也足以证明传统与艺术的魅力所在。
中国的发展依然如此。
归根结柢,绘画不外乎就是表现与抒发想象空间和美。中国的山水画优秀的传统仍然在流传,水墨技法的改革也不断地在传承中冲突,然而能够开宗立派者尚不多见。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本身就存着独特的个性和艺术语言,但它散而不乱的艺术效果正好表达了老子所说的“朴”。以“散朴”为美,也正是中国水墨对自然的描述。
如果以西方绘画术语来理论中国山水画,那么,中国的山水画中,既有印象的元素,也有抽象的元素,有立体主义,也有表现主义,这也许就是西方的绘画大师们如梵高、毕加索等对东方艺术的崇拜和从中汲取营养的真正内旨。
不破不立。唯有破才能立。一切艺术美的基础就是建立在破坏上。但是她的美的层次决定于一个艺术家破坏水平的高低、学养的深浅、技法的优劣。一段木、一块石,通过雕凿而使其成为一件值得珍爱的艺术品,这个雕凿就是对原始物品的破坏过程。一张洁白的宣纸,或者一块干净的画布,尤如一片洁净的天空,本身就有着一种完整美,纯净美,几团白云飘过来,数行飞鸟划过,虽然破坏了原有的完整和宁静,却由此产生了新的物象且富寓了另一种生机。这也正如画家用水墨在空白的画面上连续的空间分割和重组,才使画家的思想得以展现和表达。
张羽在绘画创作时能巧妙地运用老子“散朴”的朴素唯物主义和完美观点,于笔墨之中,看似不经意的涂抹,实则是一个画家对中国画笔墨的驾驭能力和对艺术创作的理解程度,从他作品中的墨气,可以看到他在创作时的胆气。这种胆气,也是技艺至臻完善的标志。创作时流于程式化的画家,总是经欣赏者以程咬金的三斧子之感。所以,在张羽的作品中,就很少有故弄玄虚的迹象。计白当白,计墨当黑,也是创造自然意境时水墨关系的巧妙结合。张羽能够以俗人之眼看社会,以慧人之眼看自然,以俗人的眼光,在社会上观察生活,以慧人的视角在自然中提炼艺术,从而达到了使生活为艺术服务、使艺术为生活服务的浪漫思想和现实功用的结合。
一个成熟的画家,画到无法时便是上之法。能够看出,张羽在笔墨运用和画局构成上也正在运用着无法的法则。
《烽烟三国》以关羽传奇故事为主线,围绕忠义精神而展开,再现三国时期一些重大战役和事件。自2016年4月在重庆忠县三峡港湾开演以来,已累计演出近900场,接待国内外游客近40万人次。
张伯远系列山水,一木一石,信手拈来,看起来是那种得来全不费功夫的画法,让观者观来也不累。在用笔上,则是挥洒多变,墨法干湿互用,颇有雅洁谈逸之境,“于深远处有条不紊”,表现出林岚郁茂,气势苍茫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