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天上海图书馆东馆正式投入使用,此项目作为上海浦东“3+3”文化项目的一部分,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举办“2016上海市重大文化设施国际青年建筑师设计竞赛”面向全球征集设计方案。而今年,位于广州的港科大新校区落成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并收获了业界如潮的好评。在这些大型公众建筑设计和竞赛中,我们都看到了一位来自湖南的青年建筑设计师的身影——刘文雅。建筑是凝固的艺术,蕴含着人文思想,更是城市面貌的展示。下面,让我们走近刘文雅和她的代表作,追溯她在中国与海外的创作足迹,探寻她在深耕数年过程中建筑设计理念的嬗变,并理解公共建筑对城市和市民生活的塑造。
问:本科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后,你选择回到中国实践并留下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令大家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年仅22岁的你,在“2016年上海市重大文化设施青年建筑师设计竞赛”中,从超过2000名来自中国、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建筑设计师们里脱颖而出,最终在上海图书馆东馆提交作品中入围并获得第三名。请问你当时回国是基于什么考虑?并在怎样的契机下关注到这个竞赛?还想请你展开聊聊对于公共建筑的理解?
答:在接受了多年的西方建筑教育后,我选择回到中国作为职业生涯的起点,主要是希望能更深入地探索中西方建筑理念碰撞与融合的机会。上海图书馆东馆的设计给这趟旅程一个起点,当时这个项目面向全球为三大文化设施——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博物馆东馆和上海歌剧院征求设计方案。我和团队的其他两名成员,通过对老上海城市肌理与文脉的深入调研,以及对新上海城市公共地标建筑功能的解读,将传统里弄的平面布局和符号化造型提炼并融合到图书馆的各种具体功能需求的重构中,希望将里弄这个上海独有的街道概念,保留在现代大型公众建筑的设计理念中,以此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机的复合型微城市。非常幸运的是,“复合型微城市”概念获得了评审的高度肯定,拥有极其丰富的公共建筑建造经验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老师作为竞赛评审之一在项目颁奖过程中对这个概念给出了高度赞扬。这也成为了我的一块敲门砖,获得了未来与他合作更多公共建筑项目的机会。
问:很有意思的是,你在上海工作几年后又选择回到校园继续深造,然后在2020年加入国际知名事务所KPF,成为一名职业建筑设计师。你是如何做出这些人生中关键的选择?
答:在上海工作的过程中,我对建筑,尤其是具有公共社会属性的建筑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有了新的探索方向。于是在2017年做出了一个决定,为了进一步精进专业前往哥伦比亚大学的建筑系读研继续追寻我的建筑梦想。毕业后进入KPF,也是基于我长时间对公共建筑的兴趣、学习与探索而做出的选择,最主要是考虑到KPF在全球各地拥有众多超高层地标建筑和公共建筑,与我想要进行实践的设计方向是高度契合的我能快速的在这个环境中成长起来获得更多的前沿的设计与建造经验。
问:最近投入使用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新校区受到了广泛关注,并收获了业界如潮的好评。请问作为深度参与了新校区设计的你,能否谈谈在设计公共建筑尤其是校园设计具体有哪些关键的考量因素?
刘文雅:有机会参与到一个这么大规模的项目是我职业生涯里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也进一步拓展了我对公共建筑的理解。不同于一个单体建筑设计,公共建筑比如校园设计包括教学、办公、居住宿舍、体育设施等众多不同的邻里空间和功能业态,作为一个城市的名片地标,不仅需要对于场地进行深入的调研、做出合理的空间规划,更需要设计师深入了解各种功能业态,在此基础上才能设计出兼具效率与美观,彼此协同又充满活力的综合社区,这个项目对KPF来说也是一份非常重要的大型项目,也让我意识到与业主以及设计顾问们的充分沟通紧密合作在大型项目中的落地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因素。
问:全新的东方理工大学的校园规划及建筑方案无疑是近年备受关注的一个大型项目,得益于你在中美两国各种大型竞赛和公共建筑项目中获得的丰富经验和理解,成功帮助团队获得了全球第二名的成绩。我想请你谈谈这个项目的相关背景,尤其是你选择参与的原因?另外,可否聊聊它的设计如何与环境进行联结。
答: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背景下,2021年浙江省和宁波市政府在宁波市镇海区清水浦片区重点支持筹建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东方理工大学,并面向全球发布了“东方理工大学校园规划及建筑方案设计国际竞赛”,征集占地114.8万平方米的新校区设计和建造方案。我们团队都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挑战的项目,我们紧扣一个核心:建立与师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场所。在公共建筑设计的领域里,庞大的建筑体量所需要容纳的繁复的社会活动,要求设计师能从“人”这个最小的尺度出发,理解不同人群的需求和空间使用习惯,并把它们融入到建筑在地的社会背景中。
问:多年的辛勤付出,让你参与并见证了众多项目从概念到落地的全过程,我们顺着这条踏实的实践之路,了解到你对于大型公共建筑思考与理解的蜕变、更替。我想知道,你是否是有意识地选择“大型”公共建筑进行设计?2020年你在位于上海的芮欧广场也设计了一系列面向城市街道的建筑展陈,成为一张亮丽的城市商场名片。这个创作同样令人印象颇深,请问你为这个项目作了哪些方面的构想?而这次创作和参与“大型”公共建筑项目有怎样的区别?
答:项目规模的体量、大小的确会给人完全不同的体验,都会滋养我的感知并激发出新的创作灵感。在上海实践时,除了积极参与大型公共项目,我也在城市街道尺度进行了很多小型建筑装置的设计与建造,我相信好的设计在不同尺度的建筑维度里都能对于城市居民生活和社交习惯产生积极的影响。在知名时装设计师XUZHI的邀请下,我有幸参与完成芮欧广场面向城市街道的建筑展陈的设计。当时,我通过对各种消费团体的调研和场地的深度分析,为市中心的街道橱窗设计了一系列的精密的装置,不仅很好地结合了服装设计的‘编织变幻’的主题,也因地制宜通过利用场地的角度光影的变化,打造出移步异景的动态展陈效果。
问:令人惊喜的是,今年5月你个人的艺术创作入选了纽约Long Beach Island Foundation的年度展览‘Works on Paper 2023’,为意大利Bologna设计的建筑装置也荣获了‘Art on the Top’建筑装置竞赛的荣誉提名。再次祝贺你今年在多个有分量的国际设计竞赛中取得佳绩,我也非常好奇是什么激励你在职业范畴内不断参与具有世界影响力项目,与此同时,还在工作之余一直坚持进行其他不同类型和尺度的设计创作?这两者在你看来有怎样的联系,或者说补充作用?
答:建筑设计永远都充满着各种各样未知的挑战。在我看来,建筑师作为一个创造性的职业,需要我不断提升各方面的能力才更有机会打造出一个满意的作品,包括对美的感受、缜密的逻辑思、多角度的思考方式和协同合作等。而越是大型的项目,越充满各种不可预见的问题,但也正是变化和未知带来的挑战,让我不断丰富建筑设计的视角与风格。因此,勇于接受挑战,面对问题和快速解决问题是作为建筑设计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我认为不管是职业范畴内的创作,或者是探索个人创作风格和潜力的各类竞赛,两者对我而言都不仅仅是工作或者是职业素养的需要,而更是一种习惯,只有在不断的实践和练习中才能一路前行。
问:感谢你的回答和解惑,最后我想请问你对工作的前景有怎样的期许?
答:未来我将继续在纽约这座充满机遇的城市进行建筑实践,我希望在公共建筑的领域能继续深耕并创造出更好的作品,也期待未来有机会探索更多元的设计类型,不断迎接新的挑战。我也希望未来能有机会能为我的家乡湖南带来优秀的公共建筑设计,为我们的城市建设增添新的色彩。
2025年元旦前后,全国电影市场持续升温,一批优质影片汇聚银幕,为节日增添了文化气息。感人至深的剧情片、轻松搞笑的喜剧片、惊险刺激的动作片……为观众带来多样化的观影选择。
今年以来,国铁集团持续加大特色旅游列车开发力度,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列车品牌。今年前11月,国铁集团累计开行旅游列车1737列,同比增长17.6%,掀起火车“慢”游消费热潮。
连日来,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走出去”,对外精准推介燕赵文旅资源、签约合作项目、开拓文旅市场,海外“朋友圈”动态持续上新。
据了解,华熙LIVE·五棵松商业街区将文化、体育、娱乐、艺术、教育与生活等业态充分融合,并结合周边配套设施举行文体活动,很受年轻消费者喜爱。此外,首店、首发、首展、首秀等也增添了这里的吸引力。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南腔北调”在此交流展示,戏曲名家带来精彩展演。本期我们约请参与百戏盛典的戏曲人才和相关从业者,就戏曲人才培养、濒危剧种保护、创新传播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为繁荣中国戏曲百花园建言献策。
“白族扎染的工序多达10余道,其中扎花和染色最为考究。扎花考量技法的精致度,染色是通过天然染料染出不同颜色,十分考量技术和经验。
历经19天的精彩演出,9月23日,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出席活动并讲话,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宣布盛典闭幕。
8月20日,国产首款3A(高成本、高体量、高质量)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同步上线,一经发售,相关词条迅速登顶海内外多个社交媒体热搜榜单,持续刷新在线玩家纪录,带动众多相关取景地关注度翻倍,中国外交部甚至也回应其热度……“悟空”彻底“出圈”。
银饰在苗族人生活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按照苗族习俗,新生儿出生的第三天要“打三朝”,亲朋好友在这一天带着礼物前来祝贺,新生儿将会第一次收到银制的礼物,蕴含着美好的祝福。
走进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的三苏祠,秀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生活居所,南宋时将故宅改为祠堂,经历代修葺扩建,成为人们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