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乙祠戏楼正门
正乙祠戏楼 摄影:程伟
“五路君尊朝天阙唱念文武还笛鼓,天官正乙落坛祠会馆有戏恰开锣”,三面环绕的双层戏台上,诸神献礼,天女散花,一片喜气。4月19日晚,一出《天官赐福》穿越300年历史烟云,低吟婉转的昆曲唱腔萦绕于古朴幽雅的雕梁画栋间,为修缮一新的正乙祠戏楼启幕。
“会馆有戏”之正乙祠演出由市委宣传部主办,市文化和旅游局和西城区指导,北方昆曲剧院承办。正乙祠戏楼不仅为京城打开了一处演艺新空间,更以美好寓意创新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
活动现场,由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女士主持并致辞
会馆有戏 创新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
文艺院团演出进会馆旧址是北京市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首都文化建设的创新之举。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专门研究制定关于推动文艺院团演出进会馆旧址的工作方案,着眼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聚焦打造会馆演艺新空间,让更多文艺精品走进群众生活,形成市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新消费,繁荣兴盛首都文化,发挥会馆旧址在保留城市文化记忆、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庆典戏《天官赐福》剧照
庆典戏《天官赐福》剧照
北京自古以来就是戏曲艺术的聚集之地,全城大大小小的会馆承载了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赋予了北京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西城区纳入不可移动文物范畴依法进行保护的会馆有31处,在挖掘辖区可利用会馆资源的同时,西城区依托自身文化资源特色和优势,深入拓展博物馆、纪念馆及可利用文物资源,启动“会馆有戏”京彩西城春季演出季活动,在梅兰芳纪念馆、报国寺、正乙祠戏楼等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场所打造主题鲜明、内容多元、功能各异的沉浸式演艺业态,持续擦亮“会馆有戏”文化品牌,形成大戏看北京、好戏在会馆的生动局面。
庆典戏《天官赐福》演出现场
量身定制 打造大戏好戏品鉴入口
坐落于西城区前门西河沿街220号的正乙祠戏楼,是曾经的银号会馆,也是中国最古老、保存基本完好的纯木结构戏楼,被称作“中国戏楼活化石”。它的盛名不仅源于其悠久的历史,更在于其在中国戏曲演出史上留下的浓墨重彩。近百年来,梅兰芳、谭鑫培等戏曲名家在这里你方唱罢我登场,共同见证了它的繁华与辉煌。承载着岁月痕迹的正乙祠,也让数百年戏曲发展历史变得可以感知和触摸。
戏楼版《牡丹亭》剧照
戏楼版《牡丹亭》剧照
为贯彻落实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工作要求,全力打造“会馆有戏”文化惠民新品牌,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经深入调研,将正乙祠戏楼交由北方昆曲剧院修缮、运营及使用。修缮一新的正乙祠戏楼,依然保有古戏楼的传统风貌,在细节之处又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比如院内装饰墙上的吉祥图案、二楼墙上的《富春山居图》、可感的LED冷光源。将传承600多年的昆曲艺术与300多年的古戏楼完美结合,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更好发挥中轴线文化功能,呈现戏曲艺术的意境之美,让以会馆为代表的历史建筑重新焕发光彩。
戏楼版《牡丹亭》剧照
戏楼版《牡丹亭》剧照
文化惠民 打造市民身边的文化空间
此次正乙祠戏楼开幕演出季选取了四幕颇有历史渊源的大戏连台上演,分别是驻场戏《天官赐福》、戏楼版《牡丹亭》、观其复版《墙头马上》《怜香伴》。其中,驻场戏《天官赐福》是为戏楼量身定制,作为开幕庆典戏首次亮相。该版《天官赐福》既沿袭了昆曲艺术美学韵味和中华传统庆典文化,又结合时代审美和戏楼古风古韵进行创作改编,为观众带来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时代发展力的“沉浸式”体验。“希望在这种沉浸式的演出中,让观众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力。”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北方昆曲剧院杨凤一院长接受采访
杨凤一院长表示,由北昆运营正乙祠戏楼是一个彼此成就的双赢举措,北昆将为量身打造更多优质的演出,让观众都知道看昆曲要到正乙祠戏楼。同时,还将举办昆曲雅集、网络直播和戏曲文化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荟萃多种艺术类别,吸引不同的观演群体走进正乙祠戏楼。
北方昆曲剧院孙明磊书记接受采访
孙明磊书记接受采访时说道,未来的正乙祠戏楼将不断促进文旅融合,文创开发,成为一个“小而精”“小而美”“小而雅”,展示多元融合的演绎新空间,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走进戏楼、了解昆曲、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一个崭新的国潮文化触发地和网红打卡地。
“会馆有戏”聚焦会馆特色,不断打磨推出既符合会馆氛围又彰显传统文化魅力的“小而精”“小而美”“小而雅”演出。先期选取场地条件较为成熟的湖广会馆、颜料会馆为试点,率先推出“会馆有戏”之“遇见湖广”“遇见颜料”系列演出,临汾会馆、福州新馆、台湾会馆等会馆也陆续开演。时值正乙祠重张之际,梅兰芳纪念馆、报国寺、正乙祠联动创排“会馆有戏”系列剧目,《遇见梅兰芳》之《游园寻梅》、沉浸式曲剧《茶馆》、正乙祠版《天官赐福》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目前,全市已有8家会馆推出多场“会馆有戏”系列演出。
正乙祠戏楼
正乙祠戏楼重张启幕特制文创邀请函
袅袅余音散落戏楼。据悉,未来北京市还将立足推进老城保护与复兴,因地制宜创作推出更多兼具时代价值与传统审美、表现方式灵活的新创剧目,搭建精品力作展示交流平台,发挥会馆作为“新戏入口”“新秀舞台”的重要功能。同时,不断探索“会馆有戏”常态化演出机制,举办古戏楼戏剧展演季,开展戏曲公益讲座、文化沙龙,开发“会馆有戏”微旅行线路,持续打造市民身边的文化圈、艺术圈,增强“会馆有戏”品牌吸引力、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满足市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切实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3月25日,冯开平在金灯寺敲钟。海拔1500多米的太行绝壁之上,山桃花掩映着历经千年风霜的金灯寺。66岁的守寺人冯开平微弯着腰,轻轻擦拭着佛像上的尘埃。
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这是3月22日拍摄的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木岗镇瓦窑村的油菜花田(无人机照片)。
所谓“中转式旅行”,是指通过选择时间、价格合适的中转票,将中转城市作为旅行目的地的旅行方式。因其具备票价更低廉、时间更灵活等优势,备受年轻游客青睐。
2025乙巳蛇年新春,山西博物院推出“寻蛇——藏在山西博物院里的蛇”和“灵蛇献瑞——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两大贺岁展,带观众欣赏异彩纷呈的“蛇文物”,感受其丰厚的文化内涵。
在冰上“滑”龙舟、在那达慕体验雪地赛马、在查干湖冬捕、在阿勒泰来一场古老的毛皮滑雪比赛……当“冰雪热”遇上“非遗热”,你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月9日,在国家京剧院建院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回信,勉励他们“传承前辈名家优良传统,践行艺术为民,坚持崇德尚艺、守正创新,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为繁荣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北京中轴线”的评价是这样写的:“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那么,怎样理解“中国理想都城”,什么是“秩序的杰作”,北京老城究竟是怎样一座何其壮美的都城呢?
2025年元旦前后,全国电影市场持续升温,一批优质影片汇聚银幕,为节日增添了文化气息。感人至深的剧情片、轻松搞笑的喜剧片、惊险刺激的动作片……为观众带来多样化的观影选择。
今年以来,国铁集团持续加大特色旅游列车开发力度,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列车品牌。今年前11月,国铁集团累计开行旅游列车1737列,同比增长17.6%,掀起火车“慢”游消费热潮。
连日来,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走出去”,对外精准推介燕赵文旅资源、签约合作项目、开拓文旅市场,海外“朋友圈”动态持续上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