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白毛女》复排上演
三代“喜儿”艺术接力与观众共同“入戏”
“大雪飞,北风紧,天阴云暗,盼新年,怕新年,偏到新年……”近日,国家京剧院2022年“秋之韵”演出季“百日集训”复排剧目京剧《白毛女》在梅兰芳大剧院上演。
京剧《白毛女》是1958年戏曲艺术家马少波、范钧宏根据歌剧《白毛女》改编的经典剧目,讲述了历史时期喜儿、王大春等劳苦大众抗争不公命运的感人故事。该剧一经上演即引发轰动,李少春、杜近芳、叶盛兰、袁世海等老一辈京剧表演艺术家,以及郑岩、张建国、陈淑芳、江其虎等京剧大师都曾出演过本剧,《北风吹》等唱段更是脍炙人口,成为很多戏迷心中的经典。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杜近芳先生诞辰90周年”之际,国家京剧院历时半年精心打磨,复排京剧《白毛女》,与观众重温经典,向老一辈革命家、艺术家致敬,反响十分热烈。
▲京剧《白毛女》剧照李春来摄
守正创新,为经典作品探索更多可能
本次复排的京剧《白毛女》有很多新设计:不仅剧情更为紧凑,将原版3个多小时的剧长浓缩近一半,还采用了数字化声、光、电舞台效果,道具、服装等方面也更加注重细节,同时部分唱腔、编曲融合了少许歌剧、民乐等元素,并由交响乐团完成配乐,让许多观众感到眼前一亮。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茶,起源于中华大地,最早可追溯至上古神农时期。历经岁月涤荡,茶生活早已深深融入国人的日常起居,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茶入画,以画释茶,古代绘画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艺术、美学等信息,以古代茶画为媒,可以探寻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起居和饮茶方式的变迁,以及茶家具和相关陈设用品的演变等,从而梳理茶生活与茶家具的发展脉络。
若说《红楼梦》里大众知名度最高的人物,“穷婆子”刘姥姥大约可以排入top5。尽管她在全书中戏份有限,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为“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宁荣二府增加了少见的欢声笑语,也给绮罗丛中的泼天富贵补充了来自下层平民的视角。
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2000多年前的古人,竟然用这个原理制作了一件酒器——竹节柄铜汲酒器
中国人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正名”,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对于万事万物,都要赋予他们一个合适的名。那么,给自己或自己的孩子起一个好名字,自然是空前重要。不过,有些古人的名字似乎起得非常随便,甚至难登大雅之堂。
翰林院是“为国储才”。“储”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在较长时间内,在朝廷有意识地培养下,通过接触顶级信息、人才、事务,并静下来思考、学习、锻炼、交流等,避免因沉沦琐碎事务而失去宏观能力,保持战略视野;第二层则还是以使用为目的,翰林院是清流部门,但不是为培养清流而存在,道德文章、圣人古训是面,经国天下、谋划布局才是里。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于2022年11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弘扬中国茶文化、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故宫博物院近期举办“茶·世界——茶文化特展”,以展览形式,展现茶史之厚重,茶道之精深,古今茶事之丰富。
发生于1858年的“戊午科场案”,对年轻的咸丰皇帝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考验。面对清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科场舞弊案件,他的想法和行动无疑会对当时乃至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从“戊午科场案”入手,梳理并总结出咸丰皇帝的处置措施,有利于客观、深入地了解咸丰其人,进而对晚清的科场和政治腐败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
历史上,孔子以“有教无类”的态度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从当时社会各阶层中广泛接收学生、传授学问。司马迁曾描述了孔子一生收徒授业的奋斗情况:“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这就是孔子门下三千徒相立、七十二贤人的情形。
一个沿街挑担卖饼的,能在“县中心”住独院两层小楼,还养得起漂亮妻子当全职太太。这人是谁?说他是卖炊饼的武大郎,是不是也没什么问题。武大郎(宋文华饰)卖炊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