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晚7时,全国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戏曲折子戏展演的一场演出,即将在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方林村文化礼堂上演。很多观众来到文化礼堂,没有进入剧场,而是举着手机扫描起演出海报上的直播链接二维码。“回家边看直播边吃饭,两不耽误”“现场位置太靠后,不如看直播效果更好”,观众纷纷表示。全国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戏曲折子戏展演,持续三天,共有20多家平台进行了线上直播,观众达几百万人次,大大满足了观演需求。
之前曾有人预计,随着线下演出的复苏,线上演出将逐渐淡出。如今,线上演出不仅没有淡出,还成为很多演出的“标配”。当下的线上演出,如何与线下演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又如何不断出新出奇出彩来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针对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线上线下“双演融合”加速推进
线下演出恢复了,线上演出还会持续吗?中国演出行业协会近日的一项调研给出了答案:60%的从业机构表示线下市场恢复后依然会尝试线上演出。“这说明演出行业的数字化拓展,是个不可逆转的方向。”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潘燕说。
疫情期间,线下演出近乎停摆,而线上演出为演员和文艺机构开辟了“第二舞台”,增加了收入渠道。比如,2022年各类文艺表演团体线上演出直播和录播达1.21万场,线上观众人数达57.3亿人次,线上演播收入超过2.43亿元。中央民族乐团、中国交响乐团、中央芭蕾舞团等国家级文艺院团均已启动线上演播。
除此之外,个人进行的线上演播活动更多。以抖音为例,2022年该平台上演艺类直播超过3200万场,场均观看人次突破3900人,相当于每天都有近9万场中等观众规模的演出上演。演艺类直播打赏收入同比增长46%,超过6万名主播月均直播收入过万元。
康熙六年(1667),刚刚亲政不久、14岁的康熙帝曾召见还处于软禁中的南怀仁,向他讨教天文历法知识。康熙提出了一个问题:“法合天与否,有何明显的依据?”即判断历法准确与否,其依据是什么?南怀仁认为,历法“合天与不合天,从古以来皆以测验为依据”。南怀仁提议,用推算日影长度的方法来验证历法准确度。
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宋代文化具有举足轻重之地位,是中国古典艺术之巅峰。宋人还开创了一个“诗意生活”的时代,让雅致步入日常,韵味藏于生活。
《礼记·杂记下》说,有人问曾子,“夫既遣而包其余”,曾子告诉他:“既飨,卷三牲之俎归于宾馆”。可见,古人认为吃不了的美食应“打包”带回。
作为文明传承和信息记录的载体,书籍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是“学而时习之”的刻苦,还是“不求甚解”的消遣,书籍总能带给我们以精神层面的愉悦和满足。
提起美国的经济,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大名鼎鼎的华尔街(Wall street)。17世纪时,华尔街是荷兰殖民者为抵御英军修筑的一堵土墙。百余年后,华尔街两旁布满了金融机构。
在将近5000字的《晋书·王羲之列传》里,王羲之与东晋年间“琅琊王氏”中大多数成员一样,是以一位士族政界人物的姿态出现的。
是有意还是巧合,英国国家美术馆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从波提切利到梵高”与新近东一美术馆举办的来自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的“波提切利与文艺复兴”,都以波提切利打头,隐含着人们对这位文艺复兴早期画家越来越多的喜爱。
语言是活着的历史。汉语,兼具审美韵味与哲理意蕴,蕴藏着深邃广阔的历史信息。“奉为圭臬”“洛阳纸贵”“扶桑若木”“闲得五脊六兽”……那些我们代代相传、日用而不自觉的言辞背后,藏着怎样的古代世界?与之对应的文物,让一个个抽象的字具象起来,让我们看到了虽已远去、依然鲜活的历史,可感可触,近在咫尺。